假如將人的行為比做一臺計算機來看,所經歷的過程不過是“輸入---處理---輸出”。如同一個反應堆一樣,各種原料輸入從而產生化學反應再得到結果。
一、人的智商大致差不多
按照科學統計,人的智商大多在90-110區間,占主體的50%左右,如果將范圍擴展到80-120,那么絕對占人類族群的80%多了。
既然如此,作為凡俗之輩我們是不是受高于智商120以上的10.5%人群所統治呢?答案顯然是不對的。為了解釋這一點“丹尼爾-戈爾曼”提出“情商”的來彌補站在人類前沿的成功者。
智商涉及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判斷和應變能力大多歸咎于個人能力,而情商則更注重了解、管理自我以及和群體的協調能力。
智商和情商的關系就像硬件和軟件的關系,這個解釋大致能構建和詮釋了人的成功因素,占了成功因素的80%,至于還有的20%則充斥著各種其他的原因,不管是已知還是未知的,我們往往將未知的部分稱為“運氣”。也有人將這種“運氣”歸類到“因果”。雖然現代科學對于“因果”說嗤之以鼻。但個人還是愿意相信“因果”理論,有“因”才有“果”,大多數人只不過將導致“果”的“因”簡單化了而已,在管理學科上也認同這一點,所以也有了“關鍵因素”這種說法。我覺得將眼光盯在“關鍵因素”這一點上正是導致錯誤結論的原因之一。
硅谷奇才們共同的偶像“理查德-費曼”,據說他的智商120,在凡俗區間(80-120)中算是高的,但并不在10.5%高智商區間內。費曼的母親回應歐米雜志把費曼稱作“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時說:“如果他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求上帝拯救這個世界吧!”作為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世人眼中像神一樣存在,但費曼的母親這種真實想法的表達,也是可能導致費曼本人求真務實,忽略的自己聰明的本身,直接將“好奇--挑戰--解決問題--再好奇--再挑戰--再解決問題”的循環中一步步走向偉大。
關于智商方面的故事,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記得小時大家都讀過的王安石的《傷仲永》,主人公方仲永5歲那年腦神經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脈,寫出文章詩句被鄉人認作天才,惜其父以此謀利當作展品來玩,至十幾歲時江郎才盡,終究回歸凡俗之輩。介甫先生本意勸人不斷學習不可浪費天資。但事實上人類的大腦實在奇妙,天資又渺不可及,所以方仲永到底天才妖孽還是只不過早熟而已也不得知。
二、聰明只是輸入而已
按照字面意思,“聰明”簡單的理解 是“耳聰目明”,耳朵能聽到的信息,眼睛能看到的信息。按照佛家的說法,聰明是六根中的兩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作為獲取外界信息和知識的渠道,眼耳是排位在第一第二,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到現在,獲取知識中這兩個渠道是最重要的。
一般來說用詞的定義都會擴展延伸,包含的意思也就變的越來越多,比如我們平常交談中,會冒出一句“幾個意思啊”。所以聰明也就變成了聰慧、智慧的代名詞,還替代了正面的天資、思辨、處世、品質以及負面的多言、得瑟、顯擺、好勝等等。
拋開引申出去的字面意思,單單講“聰明”,聽和看只是大腦信息輸入的渠道,眼睛能看書,看電影看世界,所有能見的信息靠影像來攝入,配合耳朵能聽到的同步眼睛看到的,在我們腦海中構建出同步的信息,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都會變成我們自己的一種認知。
大腦好比一個高效的處理化學反應堆,產生反應的原料則是各種能量的交匯,各種能量指的是必須不同信息的構成。假如一個人重感冒,頭腦昏沉沉的,那么大腦全力在指揮身體的所有細胞進行抵抗外來病毒的時候,就會忽略其他的信息攝入,表現出大腦不夠用的狀態之一。
而在健康的時候,眼耳的信息絕對是大腦需求的養料來源。眼有“眼觀六路”,耳有“耳聽八方”。科學家們驚嘆眼睛構成的奇妙(人類眼睛構造在生物進化理論上是個逆天的存在),但無論怎么樣都無法用現代科學完美的復制眼睛的所有技能。作為凡俗人類,眼睛的重要性是生存的必需,失明的痛苦大家都知道,作為一種追求真實意義的動物,眼睛是求得真相的最重要手段:“眼見為實”。直白一點叫“有圖有真相”。
盡管大家也知道,欺騙你最厲害的也是眼睛。比如說看魔術節目,大衛·科波菲爾在1991年表演的一個節目:使一輛長85英尺、70噸的東方快車瞬間消失時。與其說眼睛欺騙了大腦,不如說人在經歷了不能接受的事實后自己還是堅決地相信眼睛才是奇跡。人的本能是抗拒虛假的東西。奇怪的是,魔術師在你的眼皮底下欺騙了你,你反而覺得愉快而興奮。但當真實的世界用同樣的方式欺騙了你的時候你還能保持這樣愉快的心情時,那才叫一個了不起。
作為耳朵,我們一直不認為比眼睛更重要,但就看“耳聽八方”這個詞,就知道耳朵接收的信息比眼睛更大更多。無論在一個喧囂的世界中還是在一個安靜的世界中,耳朵作為一個信息渠道來說,它或許更貼近大腦的一個層面。對外界信息的包容更大,信息處理的能力也更大。但給人真實性不及眼睛所見。所謂“耳聽為虛”。
六根之二利器,在大腦信息輸入中高高存在,將后四根給忽略了,聰明如果只是“見所見聞所聞”的話也就這樣了,大腦如果能拋開“鼻、舌、身、意”的輸入的話,估計今后有個機器能供應大腦運作的就叫做“人”了。顯然,大家是不同意這樣做的?!奥斆鳌钡暮笠粚右馑际恰奥敾邸保奥敾邸眲t是將六根進行統攝處理。既然眼睛和耳朵都可能會欺瞞真相,誤導真實,那么人類的進化固然需要用其他輸入來無限的接近真相。如果說眼耳占了認知的80%的話,后四根的20%才能構成一個人的全部。也是靠嗅覺、味覺、感覺、意識來彌補眼睛和耳朵的不足。又如果將大腦的處理信息“反應堆”過程劃分階段的來看,六種渠道的獲得外界信息資源只是第一過程,而后才是消化、轉化的第二過程。
三、改變輸入的手段
為了讓大腦能夠獲取更多的認知,從古至今,人類想過很多的辦法來拓寬改造輸入渠道。
比如內部強化:
1、提高注意力訓練,眼睛和耳朵獲取信息是必然條件,所以為了更有效的汲取需要的信息,我們將注意力提升作為必然手段,甚至到一種“道”的境界。心無旁騖的專注是目前最有效的輸入方式,為了專注,古時候甚至用懸梁刺股等方式逼迫自己強行輸入信息。
2、快速記憶、快速閱讀訓練,各種各樣的記憶法幫助對信息存儲的有效率。據傳古羅馬古希臘時就流行記憶術的訓練,至今依然循序著其“串聯”和“定樁”等流派進行發揚光大,而有些民族還利用押韻傳唱詩歌的方式來對信息進行傳播。如唐詩宋詞、荷馬史詩等等。
3、思維推導訓練,利用已知來有選擇的獲取未知的相關信息。成為系列輸入信息歸類獲取。
又比如外部改造:
1、改造信息模式來適應人的輸入習慣,先前的不說,就這些年,隨著電腦的流行,人的大腦一下子變的像暴發戶一樣的富有,甚至吃脹了消化不良的普遍現象。
2、文字變圖形來表現,小時候特別夢想成為功夫高手,看了好多諸如《武林》什么的雜志。那些編輯還很人性的將文字畫成連環畫一樣的一招一式,可是真的學起來卻是一頭霧水。假如真的如同武俠小說中得到一篇古本秘籍,單從文字能理解,那么此人的大腦估計屬于“不正常人類”了。不信你看【《金剛拳》右刺點腿。當左刺點腿點刺對方之后,速收回下落踏實,接轉時,即向前進右步,抬右腿,繃直右腳面,迅速起腿向前側方對方胸部或頭部點刺;雙手同樣旋轉手花配合點刺,以攔截對手進攻之手腳。此時已轉體180度。動作與左點刺腿相同,只是變左腿為右退,方向相反而已。此動作完成落右腳,進步站馬步式。】
然后雜志中還挺人性的配了圖畫,可以依然是莫名其妙、一頭霧水。到了現在有了視頻,讓眼睛和耳朵同時輸入,并用身體來跟著模仿,估計還有點那么樣的感覺。
3、改變時間速度,輸入的過程可以看可以聽,但隨著大腦不斷的升級,光正常地看和聽輸入速度太慢,于是有了“快進按鈕”、“搜索引擎”等等方法和軟件。
四、輸出倒逼輸入
在最近的一兩百年時代的步伐驟然加快,人的需求和產品也愈加豐富,甚至感覺好像沒有經歷“工業時代”過程,就直接由農業時代直接跳入信息時代。曾幾何時以為學習了計算機技術、專業機械技術等,有了一張等級證書就可以一勞永逸的進行工作,突然之間就被新的技術、新的信息所淘汰。我們一邊享受著文明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一邊恐懼著被這個時代所淘汰。于是“浮躁”、“恐慌”來了。
從輸入的渠道來看,其實我們對自己是缺乏掌控的,不要說弗洛伊德講到的“我們不能控制意識、不能控制行為”,針對目前龐大的信息量,還能讓人聯想六根輸入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是否還有擴容的余地。
為了不至于迷失,目前流行的“輸出倒逼輸入”法是一種很好的汲取信息、選擇信息方式。產品銷售中,最終決定成功與否的是市場說了算。既然市場說了算是對輸出的一種評價,那么,輸入則是評價之后的循環。要有什么樣的產品就要有什么樣產品信息的輸入。畢竟現時代的社會,學會有選擇輸入是最科學的方法。
五、幻想輸入技術的未來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說到:“未來世界將是一個生物與機器聯姻的時代,無比的強大”??吹竭@個感覺真心期待。小時候為了考試,看著課本發愁。幻想著腦子里最好有個微型圖書館多好。反正考試考的都是知識點,記憶力強的人肯定勝出。這種看來幼稚的幻想古時就有。記得《聊齋志異》有一篇《陸判》文章提到:陵陽朱爾旦,膽大豪放,偶與陸判交好。一夜醉后,陸判取冥間才子心肝換朱爾旦的心肝,此后朱文思大進過目不忘。讀來甚是向往,若人也有將知識能夠快速的消化的能力何苦寒窗十年。
不要說未來如何,就如今的“百度”等搜索引擎,就能將海量的信息調取使用。人可以更多的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對于未來的信息知識獲取手段不禁墮入幻想,有沒有一種可以類似于“腦區共振”的辦法來開辟另一道輸入渠道?類似于《黑客帝國》中崔妮蒂在天臺上快速獲取直升機駕駛技術的方法?
或者像玄幻小說中的醍醐灌頂式地進行知識傳承?既然大腦研究是分區的,那么是否能獨立出來一個區域進行知識聯網?
有沒有用一種類似壓縮軟件的方法來壓縮打包人類文明知識植入我們的腦區?
有沒有像vr 技術一樣直接在我們視網膜進行傳輸大流量信息?
有沒有跳出傳統眼耳輸入渠道進行針對大腦皮層的信息傳輸功能?
.........
想到未來,甚是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