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超高的漸變色系列教程終于更新啦!這個系列文章的厲害在于,把大多數(shù)新手認為的色彩搭配靠靈感,全部用科學系統(tǒng)的方法歸納闡述,讓你的配色不再是隨便挑選,而且案例豐富,淺顯易懂。今天的主題是教你用漸變色繪制高格調的背景+球體,強烈推薦!
一、基礎復習/練習
講在最前面 → 在上篇有部分的讀者反應不知道到底1/5區(qū)間是什么東西,該如何把它從檢色器上面打開來做參考?NoNoNo,1/5區(qū)間其實是一種感覺 → 小弟在選色的時候都會在腦海里將檢色器切分成25個區(qū)塊,就如同下圖一樣:
以上圖為例,在選擇漸層顏色變化時就會在下圖1/5的紅色框框區(qū)間內選擇:
蛤(一言不合),一定只能這么少喔?其實在設計上面并沒有一定要怎么做,只要你爽,然后業(yè)主買單就好,但小弟建議您最多最多維持在2/5的區(qū)間就好,如果再往外進行調整的話 → 想必您已經開始發(fā)現(xiàn)顏色差異增加,甚至因為灰階的影響,開始導致漸層出現(xiàn)變臟的狀況,在后面會看到這樣的范例說明。
練習一
首先我們先從一個結合類似色以及色階變化的練習開始 → 這個練習只是一個相當常見的波浪漸層圖樣(廣泛運用在UI/視覺設計當中):不同的漸層區(qū)塊搭配了透明度的變化以及正確的選色來做出一種干凈(上篇的重點),好像很厲害(每一篇的重點xD)的圖像視覺。
練習1
選擇顏色
選擇顏色是做出干凈漸層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下圖是我在(練習1)里面所使用的五種漸層組合,每一種組合都有微調色相來讓顏色的變化更為細致→ 記住盡可能不要跟我使用相同的顏色來做練習喔!
(1)-(5)運用到的其實都是上一篇提到類似色漸層中 → ?高明度色系漸層的變化,復習一下”確保明度與彩度的調整都保持在檢色器的上方1/5內”的基本法則。先看看第(1)組的漸層用色,是不是完全符合這樣的調整區(qū)間?在微幅調整彩度/明度的情況下,進行色相的左右移動,最后選擇與藍色(#7BD2F8)相當接近的藍綠色(#72E8CE)作為漸層起點/終點:
再來看看第(3)組的漸層用色,在完全沒有調整色相的情況下,我將彩度的變化向左調整了約1/5個區(qū)間來作為這一組的漸層選色。
講到這里可能有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要限制選擇的范圍?彩度的差異更多難道不好嗎?我個人認為設計上面其實是沒有絕對的,讓我們來簡單看一下如果把彩度拉高的效果會是怎么樣:
其實除了最下方最大彩度差異的搭配之外,其余兩種都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在我看來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看您使用上面的需求→ 不過因為這次練習的目標是要組合出干凈/剔透而且不跟其他顏色沖突的漸層圖像,因此在這邊我還是會確保彩度/明度的差異都在檢色器的1/5區(qū)間里面,藉此避免當顏色重迭時灰階會持續(xù)的累積 → 導致最終整體顏色過重或是視覺效果變臟。
步驟
在選色完成之后,就會是一層一層往上迭加啰!
使用(2)的顏色做出第一層,透明度30%。
使用(3)的顏色做出第二層,透明度40%。
使用(4)的顏色做出第三層,透明度40%。
使用(5)的顏色做出第四層,透明度40%。
使用(1)的顏色做出第五層,透明度30%,這層漸層角度差異較大的原因是我想試著做出更多的融合感覺,也非常建議各位伙伴嘗試使用不同的漸層角度來玩玩看產生的效果喔。
做到這邊大家應該發(fā)現(xiàn)怎么顏色好像都融在一起分不太清楚?跟上面的范例似乎不太一樣 → 最后這一步是相當重要的一步,為了讓重迭的類似色漸層能更明顯的產生區(qū)隔,我在每一個漸層區(qū)塊上面加了內陰影,舉第一層與第二層的應用為例:
沒有內陰影
有內陰影
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不是能夠發(fā)現(xiàn)有內陰影的版本其實立體感更強,同時也能拉開與同色系漸層區(qū)塊的差距。而內陰影的選色其實非常簡單,運用的還是同樣的一個小技巧 →選擇本身的顏色往右下角稍微加深一些(1/5之內),作為你使用的內陰影顏色即可。
附上兩個用相同原理調色的Demo→ 所以就別照著調色啦,自己配一個。
登愣!!練習1就完成啰。
練習二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上篇的學習目標應該要如何制作。
注:這邊只會帶您進行右邊的練習,左邊的部分請在參閱(上)篇之后自行運用想象力產出。
Step 1. 選擇顏色
選擇顏色是做出干凈漸層最重要的一步 ← 復制貼上。同樣不唬爛的選色模式(下圖),保持彩度明度在檢色器一定的區(qū)間之內進行調整,利用這樣的限制來有效抑制大幅度調整色相的不協(xié)調性,這樣子的用色使得圖層在作為背景的同時也呈現(xiàn)了較強烈的漸層變化感。
Step 2.制作底部基座
運用上淺下灰的漸層,搭配底部的陰影就能夠輕易地制作出具有立體感的圓弧底部基座。(忘記請復習上篇)
Tips. 大部分在使用的陰影的時候請不要傻傻地選了一個黑色搭配透明度,這樣子的陰影通常會!很!臟!除非要刻意強調陰影的對比效果,請盡量選用底色加深的顏色(往右下移動移動在移動)作為陰影色。(ex.制作紙雕類的立體模型時有可能會為了強調陰影 → 使用純黑或是深灰色作為陰影喔)。
Step 3. 制作凹陷區(qū)
運用上灰下淺的漸層,搭配內陰影就能夠輕易地制作出具有凹陷感的按壓區(qū)。(忘記請復習上篇)
Tips. 小細節(jié)補充 → 一般在制作凹陷的區(qū)塊時,我通常會在區(qū)塊底部加上白色的陰影(模糊=0)來做出反光的效果讓整體更有細節(jié)。
Step 4. 打光與填上文字
在下圖中紅色框起來的圓形當中,我運用了白 → 灰黑的漸層,利用覆蓋(Overlay)的混色模式(覆蓋(Overlay)的混色模式會讓圖層白色的部分去加亮底色,圖層深色的部分去加暗底色),搭配透明度的效果做出光從右上照過來的光感。最后搭配符合整體色調(#36D9E7)的細黑體(Helvetica Neue-Thin)文字(如果在這個作品中使用新細明體或是華康少女體我一定會揍你)來完成這個練習。
登愣!!練習2也完成啰。
二、球型(放射狀)漸層變化
相信很多像我一樣剛入門的人每次再看見那么多種漸層類型時多少都會有些疑惑,上一篇已經講完許多基本的運用方式,相信各位對于各種漸層類型應該沒有那么恐懼啰。那我們接下來就開始看看球型(放射狀)漸層變化到底可以拿來做什么吧!
一般來說小弟我最常運用放射狀漸層來處理 → 補光,球體,光暈這三種狀況。小弟之前設計的icon也算是運用放射狀漸層的概念xD。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依序來聊聊它們的應用場景:
補光
補光這樣的技巧通常會被運用在真實感較強的物體上面 → 這邊我們用上篇最后所Demo的蛋黃來做教學。
Step 1. 底部基座
相信以各位練習到現(xiàn)在的能力,要做出底下這樣的icon,由純色(#FEA740)搭配基本白 → 灰漸層基底的樣式應該已經是輕而易舉啰?!如果還不行 → 請回去復習之前的內容。
Step 2. 精華
一切的精華就在這神奇的一步,我們現(xiàn)來看看想象中的光源相對于荷包蛋的位置應該是長什么樣子:
由上圖可以知道,荷包蛋的另外一端(右側)應該會比左側(光源直接照射)來的暗,利用放射狀漸層 → 模擬光由光源的聚焦點(最亮點)然后往外逐漸變暗散去的效果,就可以做出最重要的補光特性啰。
Step 3. 加強視覺效果
加上外陰影(#D3CBB7 透明度:50%),這邊選擇是跟蛋黃顏色較接近的顏色作為陰影 →可以把他想象成蛋黃映射在蛋白產生的反光結合陰影產生的顏色。
Step 4. 凸顯光源點
最后 → 為了更凸顯光源的聚焦點,我在這里額外加了一個橘白色區(qū)塊(左圖)搭配高斯模糊來增強光源效果,成果為右圖。
球體
類型一
球體可以說是放射狀漸層最最常見的應用 → 就跟下圖一樣簡單:
Tips:在這邊為了讓球體的效果更加強烈 →我們可以加一點內陰影進來(稍微亮一點點來模擬底部地板產生的反光)以凸顯球體本身的三維效果。(os.看起來怎么好像都一樣XD)
類型二
讓我們稍微進階一點,開始嘗試看看不一樣的球體感覺 →首先先拉出如下圖的底色漸層:
接下來我們嘗試運用放射狀漸層(#F8EFDD,中心透明度100% →最外側透明度0%)來填上左上角的光:
最后我們對光源使用高斯模糊來解決界線過于清晰的問題:
講到這里,相信各位讀者應該也發(fā)現(xiàn)到 →放射狀的漸層其實非常適合拿來模擬”有弧度”的光源,畢竟在自然界當中幾乎不存在任何剛剛好垂直的線性漸層,絕大部分的物體都是有弧度或是有形體變化的。
光暈
類型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 有一顆太陽在發(fā)光,他的光會隨著距離越來越弱..吧xD?所以在畫一顆簡單有著散射光的太陽時,理論上應該要利用放射狀漸層拉出下面的效果。(漸層的頭跟尾都填上#FFCF0A,只是頭的透明度是80%而尾的透明度是0% →藉此模擬光向外發(fā)散的效果。)
同樣的原理也可以利用在下圖的范例:
范例中的背景就仿真了夕陽陽光從左上角灑入畫面的感覺:
搭配上篇運用的漸層效果以及前述的漸層練習,要做到這張圖的效果應該不會太難(逃)。
注:這張圖最難的其實是細節(jié)上面的調整,反倒不是漸層的應用啦。
△ 效果練習
類型二
放射狀漸層其實相當適合作為UI背景使用,可以輕松依照下面這樣的選色來試試看拉出富有層次感的漸層變化。(看到這句話應該都覺得很扯,我每次讀文章最害怕看到的就是這種有講跟沒講一樣的說明xD)
既然很討厭,那我們當然還是要說明一下上圖的用色是如何選擇的,我在這邊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在橘-紫的區(qū)間依照色相表順序由左往右的任意選色,調整明度/彩度在1/5的區(qū)間之內,就可以搭配出Demo和諧,不沖突的漸層效果啰。
利用放射狀漸層 →
做出來的背景效果 →
類型三
在上一篇小弟臨摹的icon-clock里面,同樣在背景上運用了放射狀漸層達到聚焦的效果。當然跟原作還有一段差距啦。
作者:Samuel
原文鏈接:http://www.uisdc.com/comprehensive-gradual-design-guidelin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