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看外界所為的神秘和高大上,不過是你眼界的狹窄和自知太低。
我所做過的職業從銷售的幕后到營銷的幕后,正所謂狗肉上不了桌,我從來沒有直接跨進過銷售一線的大門,原因是我不喜歡和太多的人近距離接觸,人多了會有深深的恐懼癥,與其自我難受還不如遠遠躲避在幕后。縱然不在銷售一線,干的卻是為銷售鋪墊的活,免不了去各種直接的間接的旁聽側敲打探消費者的消息,關于產品反饋、售后服務、咨詢問題等等,知已知彼才好制訂相應的營銷方案和產品。關于如何工作,我曾經深切的期盼能有個很牛逼的師傅帶帶我,在我還是行業小白的時候時常敲打和提醒我做什么?為啥做?咋做?讓我能少走一些彎路,快一點成長。
后來真的走近工作崗位后,發現沒有人能手把手教,畢竟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還好處處留心皆學問,我還可以偷著學,聽老司機們如何接打電話、如何和與人溝通,然后自己去揣摩去嘗試,磕磕碰碰的多了,漸漸就有了自己的style。在這期間,我只知道怎么做,并不知道“做”這一系列背后的邏輯,為什么要這么做?未來怎么做?不知道!
見過一些從行業精英,探討過職場上的問題,想要從他們口中探求關于玩轉市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要么從SWORT原則開始,做市場你得懂歪果仁總結的市場專業術語;要么是一些宏偉的戰略發展觀,建議中的方案在未來很難落地和執行;要么以具體事情具體對待,你這個問題得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等等各種的回復,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我的疑惑;醬紫的情況讓我想起了劉同的書《誰的青春不迷茫》,到我這就是《誰做市場不迷茫》,有沒有不介紹長篇大論、不抬頭舉手就是大手筆的,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所有的疑惑依然在疑惑,直到最近閱讀了7-Eleven鈴木敏文的《零售心理戰》《零售的哲學》,才稍微緩和了我心中的疑慮,讓我知道有人在很多年前著手于市場、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打磨產品,獲得長久的盈利,并發展成為了行業的標桿。《零售的哲學》主要介紹了7-Eleven的發展史,從時間的長河中介紹了鈴木敏文在每一個緊要關頭所做出的重大決定,從而給7-Eleven帶來的變革。《零售心理戰》以剖析鈴木敏文針對7-Eleven所做出的每一個重大變革背后的故事,講他如何從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打磨產品、提升服務、引流顧客到真正的商業變現。相對而言,我更喜歡《零售心理戰》,它解決了我腦海中部分長久以來回旋的疑問,我們做什么(what)?為什么做(why)?怎么做(how)?以7-Eleven為實驗模版,不斷的去假設、實驗,不斷的隨變化而改變。如果說蘇州誠品書店不美不活,那7-Eleven簡直就是“實在是太方便了and增加幸福感”,牢牢圈層身邊的每一位顧客。
1975年,7-Eleven實行24小時營業(1975年,距離我出生前13年)
1982年,引入pos訂貨系統;
1985年,引入雙向pos收音機;
1987年,增加快餐服務(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關東煮、包子、炒米飯)
2000年,成立食品外送服務公司;
2001年,成立自己的銀行系統,便于顧客在便利店內隨時取錢;
新世相曾經的slogan“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7-Eleven改變了整個便利超市消費的方向。26年時間,7-Eleven從實體門店成功完成了金融布局,這背后靠的是孜孜不倦追求細節、深入市場探究人性去打磨行業高品質產品(3年只為做出一味可口宜人的紅豆糯米飯團)、以及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銀行取錢、雜志訂閱、水電費代理等等),所有的一切只為讓顧客內心覺得買7-Eleven值,讓顧客在同類產品最后一腳的選擇中完勝,佩服。
戰略是什么?有差異的盈利模式!我們在做的產品是否是我們自己很愛,顧客可以給打99分?還是我們不自覺的陷入了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