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華杉
仁能夠勝過不仁,就像水能夠滅火一樣,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像真話能勝過假話,真情能勝過假意。但是,有人說今天這社會壞透了,仁德是沒有用的。這是什么呢,這就好比你拿一杯水,去澆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澆不滅,就說水救不了火,這反而是助長了那些最不不仁的人,而自己那點仁,那一杯水,也失去了。不要說社會壞透了,只要自己還沒壞透,我的社會就有救。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孟子說,好榮而惡辱,想要自己尊貴,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但是,每個人自己身上都有能讓自己尊貴的東西,卻不去想它,老想從別人那里得到尊貴。殊不知,從別人那里得來的尊貴,不是真正的尊貴,別人能給你的尊貴,別人也能給你拿走,榮華富貴一場夢,一場空,最后還是一個賤人。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趙孟,是晉國世卿,這里比喻有權勢的人,巴結上他,他可以讓你雞犬升天,但他隨時可以給你拿走,讓你雞犬落地。
古往今來,我們見過無數權勢傾國傾城的人,一朝倒臺,身敗名裂,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皇上用你,你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上不用你,比城門口的狗還賤。比如雍正之于年羹堯,喜歡他的時候,“朕都不知道怎么疼你!”得勝歸來,皇上郊迎,百官要跪迎!一朝得罪,一路貶為城門守卒,最終還是處死。這就是“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一切榮華富貴都是虛幻,城門守卒才是自己本尊。
所以君子要以道自重,我的貴,在于我的道。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認我的道,我就為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認我的道,我就卷而懷之,退而去之。在朝在野,我自重自貴,如果在野也不能,還可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找尋那君子之國。總之,貴在貴于己者,在自己身上。這就是為什么孔孟能尊貴兩千多年,因為但凡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身上的貴,他都不要,都不沾。
這是自尊、自重、自信、自我、自得,安貧能樂道,富貴不驕人,有獨立人格,獨立價值。這價值的基礎,不依附于任何人,而是扎根于人類的文明,扎根于人類共同價值觀。尊貴者,在自己身上,則重如泰山;依附于他人,則輕如鴻毛。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膏粱,是肥肉和細糧。
《詩經》上說:“酒已經醉了,德已經飽了。”人為什么要去追求榮華富貴呢?因為貪欲,有多少都不夠!擁有越多,缺憾越多,錢越多越不夠用,位置越高越不滿足,權力越大越覺得用起來不順手。但是,如果以仁義自飽,戴仁而行,抱義而處,則理義悅心,而天下之至味在我,這是“真的太陽真的泉水”,那么,我就不稀罕別人家的肥肉和細糧了。我吃得比你好,比你飽,我羨慕你干嘛呢?仁義既積于我身,則令聞昭宣,譽滿天下,實大聲宏,天下之至榮在我,何必再去拿人家一件文綉華服來穿在自己身上呢?那文綉華服,不僅不能增添我的尊榮,反而掩蓋了我的光彩。
飽乎仁義者,就創造了自己的世界中心,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仁能夠勝過不仁,就像水能夠滅火一樣,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像真話能勝過假話,真情能勝過假意。但是,有人說,今天這社會,真不行!這社會壞透了,仁德是沒有用的。這是什么呢,這就好比拿一杯水,去澆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澆不滅,就說水救不了火,這反而是助長了那些最不不仁的人,而自己那點仁,那一杯水,也失去了。
不要說社會壞透了,只有自己還沒壞透,我的社會就有救。
說仁德沒有用的人,本身就是不仁罷了。求仁得仁,什么有用沒用的?自己不仁,你怎么知道仁?
【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yí bài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荑稗,是兩種雜草。
五谷,稻、黍、稷、麥、菽,是莊稼里的好品種,但是,如果沒長孰,還不如荑稗,因為荑稗熟了,也還可以煮來吃。五谷不熟,什么用也沒有。仁義之道,也在于使它成熟罷了。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管理學上叫“量勝于質”。我們不是說量變帶來質變嗎?沒有量,就沒有質。比如生病要吃藥,給你最好的藥,但每次只是舔一舔,怎么治得了病呢?還不如用差一點的藥,只要吃夠量。
我們很多人,也追求仁義,但每次只是舔一舔,看對方沒反應,馬上就“你不仁,莫怪我不義!”舔那一下也不舔了。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ou);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彀,把弓拉滿。
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把弓拉滿。學習之道,首先要把弓拉滿,要盡全力,要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全力。那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一定要用圓規和曲尺,要守規矩,學習之道,一定要守規矩。
這個道理,我們叫“少動腦,多動手。”老師教方法,你別先評估一番,懷疑老師這方法行不行,猶猶疑疑試一試,果然不行,然后就放棄了,所以永遠都學不會,不可救藥。要深信不疑盡全力,一以貫之不放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靜候佳音。
仁義之道,學習之道,進步之道,孟子這一段說透了,言盡于此,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也就當一場話說,孟子也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