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回不去的故鄉”這個題目我已經想了很久了,久到我已經忘了是上大學那年,還是到北京那年,或者是后來的哪一年。
想來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注定要發生的,比如我們不希望那些沒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過任何角色的人,就因為忽然拆了一套房來到我們生活的地方,把我們原本的生活攪得支離破碎;比如我們瘋了一樣想離開自己的故鄉,卻拼了命地想生活在陌生人的故鄉,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并沒有拆遷的巨款,我們只有不安的心和所謂夢想,我想,這大概就是別人所說的詩,還有遠方。
家鄉的樹
曾經和小E聊過,為什么想留在北京?
他大我兩歲,一只雄性程序猿,在北京5年,自己燕郊買房交首付,自己還貸,很不錯的狀態。小E卻告訴我,其實現在沒有幸福感,沒有歸屬感,沒有生存感,他不是想留在北京,而是已經回不去了。小E一只程序猿,回到老家肯定沒有相關的工作,他只能是考公務員,而沒有過硬的關系,小地方很難生存,多年在外求學的經歷,也已經很難再融入當地的圈子,每次回家聊得不是結婚就是生孩子,甚至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里如何能獨立思考。
一把特立獨行的椅子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心聲。一直妄圖自由的我們,回到家鄉就像一個瘋子,一個異類,留在北京,才能找到一群和你一樣的瘋子,這才是人群居性的本能,才是心理的歸屬。
多少人不甘于眼前的茍且,到了遠方去尋找夢想,發現生活真的不止是眼前的茍且,原來還有遠方的茍且。
大學同學小F是隨男朋友一起到北京的,是的,為了愛情。她是我心中相夫教子的典范,活生生把一個公子哥調教成一個暖男。因為我們都是異地戀,都為了夢想,為了遠方,來到了遙遠的南方讀書。不同的是,那時候我男朋友就是暖男,我說找不到買話梅吃的地方,想吃話梅了,那時候網上賣食品的而不多,他就跑遍他所在的城市,買了各種話梅,沉甸甸一大箱,從2000多公里以外寄給我。小F就用類似的事件調教她家男朋友,你看誰誰誰他男朋友怎樣怎樣,就這樣,潛移默化,小F畢業以后回家工作了一年,放棄了一個二三線城市8000月薪的收入,直奔北京,來找在讀研究生的男朋友,好在男生家里還算寬裕,給他們倆不少支持。
后來聊起來,為什么要在北京,小F說因為男朋友在,他的專業只能在北京比較有發展。她這些年沒有房沒車,上班那么辛苦,常常一天就轉大半個北京城,無怨無悔,因為愛情。
他們已經結婚了
她說她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他們美麗的故鄉,我再到山東可以去看看她小時候玩耍的小河,還有她許過愿的那片海;也許他們會在北京繼續奮斗下去,為了生活,也為了愛情;無論哪種結果,我都希望小F能幸福,她心思恪純,值得幸福。
離家求學、工作,故鄉反而成為了最沒有歸屬感的城市,除了媽媽做的飯菜,熟悉的城市已經被規劃的面目全非了,沒有能一起發瘋的朋友,沒有人懂你的喜悅,沒有人欣賞你的成就,沒有人明白你離開父母去遠方到底是為什么,甚至你也開始自己問自己,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
火車車窗里的年輕人
你的努力從來都不是為了證明什么,心之所往,形之所致罷了。我想如果我是一個藝術家,我會辦一個展覽,展覽的名字就叫做“回不去的故鄉”,那里會陳列我們的童年,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試卷,我們一次次比賽的獎狀,回留下我們到北京的車票,留下我們在那個人流不息的火車站對自己說過的話,留下我們故鄉的樣子……
回不去的故鄉,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