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5年VC機構開始大規模投資自媒體以來,2016年出現了幾起自媒體領域的大額融資事件:今年3月19日,視頻自媒體“papi醬”宣布獲得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聯合投資的1200萬元;7月19日,“毒舌電影”在1月獲得融資后又獲得一輪融資,估值達3億人民幣;12月8日,美盛控股以2.17億元的價格收購同道文化,“同道大叔”蔡躍棟成功套現1.78億,這大概是自媒體行業至今套現數額最高的案例。
為什么自媒體如此受投資人青睞?自媒體大規模融資過后的下半場又將出現怎樣的發展格局?
自媒體行業發展現狀
自媒體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 入行門檻低,內容同質化嚴重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數量已達1500萬個,自媒體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然而,雖然自媒體領域已經呈現出紅海競爭的態勢,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繼地投入了自媒體創業的大軍。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運營一個自媒體不需要投入很多成本也不要求非常專業的技術,每個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借助互聯網為自己發聲。從微博到公眾號,只要能在網絡上發布內容就能創建表達自己的價值觀的“自媒體”。
雖然自媒體入行門檻低,似乎人人都能做一個自媒體,但這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做出好的自媒體。很多盲目沖進自媒體行業的人并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味復制別人的路徑,這導致現在的自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
2. 二八分化,頭部流量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在1500多萬個微信公眾號中,經營得好的只是極少一部分。“同道大叔”、“papi醬”和“咪蒙”這樣的微信大號占了絕大部分流量,剩下的公眾號想要獲得流量非常困難。
公眾號通常需要經歷一個冷啟動的過程,這很考驗自媒體人的毅力及運營水平。如果前期沒有找準目標人群定位、內容又不夠吸引人,新生的公眾號就很難存活下去。
3. 商業模式決定自媒體的生死
自媒體經過前兩年的瘋狂發展之后,每個自媒體人都在尋找變現渠道。自媒體行業現在正在經歷一個拐點:找到商業模式的自媒體將繼續發展,沒找到商業模式的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目前大部分自媒體都通過軟文盈利,而過多發布軟文會透支粉絲對自媒體人的信任,一旦信任不再,自媒體就將被粉絲“打入冷宮”,所以自媒體人必須探索除軟文以外的其他盈利模式。
目前自媒體的盈利模式可總結為以下四大類:
1. 內容付費模式
用戶直接打賞:用戶在看過內容后自愿支付金額不等的“打賞”來表達對作者的喜愛。
付費閱讀:用戶只有在支付一定費用后才能看到完整的內容。
2. 廣告營銷模式
平臺廣告分成:平臺廣告是指一些企業在如微信和今日頭條這樣的自媒體平臺投放廣告,平臺將廣告分發到自媒體廣告位,用戶會在閱讀頁面直接看到廣告,平臺根據廣告的點擊數量等指標來與自媒體分成。
軟文廣告植入:自媒體在內容中植入企業的廣告內容并引導讀者關注企業品牌或購買企業產品,企業一次性支付廣告費用或按照廣告效果向自媒體付費。
3. 泛電商模式
線上電商:自媒體聚集一批粉絲后,可以利用龐大而精準的粉絲群體發展電商服務。例如視頻大號“一條”在微信商城開店,商品涉及食品、護膚品、家居用品、配飾、文具等等。
線下組織活動、培訓、演講:“線上引流+線下變現”的模式在自媒體行業日趨流行。比如“插座學院”以收費課程的形式為年輕職場人士提供學習資訊和交流活動。
4. ?多渠道混合變現模式
除了內容付費、廣告營銷和電商模式,很多自媒體也將三者融合起來,采用多渠道的模式變現。“羅輯思維”圍繞“知識分享”這個主題,除了內容植入廣告之外,還推出微信商城并舉辦線下收費活動,將自己粉絲的價值最大化。
自媒體蓬勃發展背后的原因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來自于吉爾莫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中撰寫的一篇題為“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下一代人的新聞來源:自媒體)的文章。
國內的自媒體發源于博客,只是當時還沒有自媒體這個概念,后來隨著互聯網和技術的進步,當年的博主靠自己的內容優勢逐漸發展為自媒體人。
自媒體近兩年能迅速發展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
1.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
從文字到視頻,從PC到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自媒體提供了的前所未有的內容形式和傳播渠道。
2. 大眾對優質內容的渴求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每個人都渴望第一時間獲得優質的內容。為了滿足人們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自媒體通過社交傳播的方式在最短時間內將優質的內容推送給用戶,大大提升了用戶接收信息的效率。
3. 個人表達欲的爆發
自媒體這種幾乎零門檻媒介的出現使全民表達成為了可能。每個人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麥克風,可以盡情表達個人觀點和情緒。
自媒體的優勢是什么?
自媒體行業如此火爆,可以歸因于自媒體的三大優勢:
1. 低成本精準獲客
在自媒體越來越飽和的情況下,為什么還有很多創業者前赴后繼地沖進這個領域呢? 因為自媒體粉絲精準、流量便宜、獲客成本低且用戶參與度高。只要內容定位明確且足夠有吸引力,自媒體就可以吸引目標人群的持續關注和積極互動,從而為公司導流。這種獲取用戶和流量的方式不僅精確而且成本較低。
2. 更接近用戶
自媒體離用戶更近,對市場反應更快。現在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使內容到達用戶的時間大大縮短,而內容生產者也可以直接與用戶互動,獲取用戶偏好的第一手資料。
3. 啟動成本低
很多自媒體人一開始都是從兼職創作開始,因為自媒體創業前期不需要很大的時間和財務投入,只要能創造出優質有趣的內容就能成為自媒體人,在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基礎之后才需要全職投入運營并公司化運作。
為什么投資機構紛紛開始投資自媒體?
自媒體在2015年迎來了發展紅利,很多自媒體依靠廣告和營銷手段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并成功吸引了紅杉、IDG和真格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由于自媒體的火爆,傳統媒體行業的成功人士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新媒體基金開始投資自媒體,比如財經媒體人吳曉波和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
在自媒體融資方面,我們根據IT桔子和全網搜集到的數據整理了至今獲得過融資的180多家自媒體的信息,其中投資自媒體最多的機構是專注于內容創業領域的高樟資本、著名天使投資機構真格基金和專注于早期創業投資的經緯中國:
在獲得融資的180多家自媒體中,文化、財富和創業領域的自媒體最受投資人青睞:
在自媒體融資輪次方面,天使輪占到了自媒體融資的一半,其次是A輪,占到了21.43%。說明自媒體投資仍集中在早期,實現退出變現的自媒體幾乎沒有:
機構投資自媒體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1. 精準而低成本的獲客渠道
當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顧旻曼被問及為什么會投資papi醬時,顧旻曼回答:“papi醬屬于頭部流量,內容質量高而且從數據來講她有1588萬微博粉絲,覆蓋面廣”。由此可見投資人看中的是自媒體龐大而精準的粉絲群體,這個群體的價值一旦被挖掘,想象空間巨大。
2. 自媒體自帶傳播屬性
由于自帶大量粉絲,papi醬獲得投資的消息很快就在朋友圈刷屏了,而其投資機構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也因此獲得了大量曝光,順便給自己做了一次大規模PR。這樣看來,資本投資自媒體不僅能獲得投資收益,還能利用自媒體的傳播屬性幫自己做PR,可謂一箭雙雕。
2017年自媒體發展趨勢
1. 從個體化到公司化
自媒體想要規模化發展,必須實現公司化運作。自媒體的發展非常依賴內容,而內容又必須靠人來生產,所以自媒體如果要提高產量就必須招更多的人,這使得自媒體想要做大就不得不往組織化、公司化的方向發展。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公司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 100 人,在北京、上海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由此可見,公司化運作是自媒體實現商業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2. 從私有化到資本化
如今通過線上搜索競價排名或者線下媒體展示進行推廣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難以保證獲客質量,但自媒體通過內容卻可以為企業和機構低成本獲得粉絲及用戶,這讓自媒體成為了良好的戰略投資標的。另外,獲得融資也能讓自媒體擴充團隊,快速打開市場。
因此,雖然大多數自媒體誕生時都是私有化運作,但為了發展它們未來必將走上資本化的道路。2017年相信會有更多擁有優質內容和大量精準粉絲的自媒體獲得投資。
3. 從中心化到平臺化
之所以被稱為“自”媒體,是因為前期流量主要來源于創始人自身IP。然而,一家自媒體如果過于依賴創始人的個人IP,未來想要規模化發展會非常困難。因此,為了能夠做大,自媒體必須逐漸淡化創始人IP,從中心化向平臺化發展。
以羅振宇和papi醬這樣中心化的個人IP為例,雖然他們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有很強的話語權并能夠輕易影響粉絲的行為,但如果他們只靠內容來留住粉絲,長期下去粉絲必然會產生審美疲勞。于是羅輯思維選擇打造知識分享平臺、聚攏不同領域的大V生產內容,而papi醬則選擇成立papitube視頻自媒體平臺,用更加開放的方式鼓勵其他視頻自媒體一起創作內容。通過平臺化運作,他們在為一些小的自媒體導流的同時引來了之前沒有覆蓋到的長尾流量,實現了合作共贏。這樣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生態圈,還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結語
綜上所述,未來的自媒體領域如果想出現大型公司,必須從個體化、私有化和中心化向公司化、資本化和平臺化的方向發展。
自媒體領域是否會出現獨角獸級的公司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我們猜你還喜歡看:
創業之路必然是坎坷而艱難的,如果你想認識和你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歡迎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報名參加我們這周五在深圳舉行的線下交流活動:
你可以相關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體驗免費BP點評服務或者給我們投稿:
-在“金融女王”微信訂閱號(ID:FintechQ)里留言;
-發郵件到fintechqueen@163.com;
-搜索微信號“DingDing_TheQueen”添加金融女王個人微信(加微信請注明“姓名-公司-職位-添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