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起早貪黑,辛苦勤勞,只為物質上得到滿足;
有一種人,艱苦奮斗,敏而好學,只為成績單的分數得到提高;
有一種人,好吃懶做,不思上進,因為欲望控制了自我,不敢面對現實;
還有一種人,看似灑脫,不在乎一切,但內心有自己的追求,不想為了分數而學習,不想為了金錢而生活,更不想無為地存在。
這個世界有70多億人口與你共存,但優秀的人就只有那么多。
優秀的人活著,給世界創造了價值,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平庸的人活著,給自己的世界創造了價值;悲哀的人活著,給功利創造了空間,活到了功利的糞土里,失去了自我和人生的意義。而我,不想悲哀。
牛頓、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這是一代優秀的人,他們創造了價值,發展了社會,發展了人類,發展了這個世界。但優秀的人總是那么幾個,而我們也總是在仰望著他們并努力向他們進發,可是,我還是希望過著我平凡的人生,創造自己的價值。
我有一個夢,我希望自己博覽群書,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成為一個“文化大鱷”;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圖書館式的書房,擁有一個咖啡廳式的客廳,但這知識物質條件,更多的是希望書籍可以陪伴我的一生。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自己清楚地明白,不管是優秀的還是平凡的人,不是比金錢的多少、分數的高低、年齡的大小——而是內在的修養。這才是無價的,用再多的金錢,考再高的分數,活多長的年歲,沒有就是沒有。
與內在修養相對的是外在的追求,即功名利祿。外在的追求其實也有一定作用,金錢可以讓你衣食無憂,分數可以讓你一較高低;但請謹記,金錢買得到衣服和食物,卻買不到內心的充實;分數可以讓你打敗他人上名校,卻提不高你真實的文化修養。
外在的東西總能讓一個人光鮮亮麗,但內在修養卻可以你讓挺直腰板,暢通前行。
如果讓我選擇做那種人,我首先不要好吃懶做,因為勤勞是生存之本;其次不要為功利奮斗,因為不想淪為它的奴隸,讓自己所做的辛勞都為它吞噬;最后也不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為優秀總是帶來不純粹的目的,讓人淪陷自我,迷失自己。我只想做個平庸的人,綻放自己的精彩。
一個人,好吃懶做,一事無成;
一個人,艱苦奮斗,高分低能;
一個人,起早貪黑,爭名奪利;
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因為我想要展翅高飛,充實自我,博覽群書,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