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的人最知道讀書的快樂。暖暖的春陽里,手執一本心愛的讀物,懶懶地、靜靜地宛如林間漫步般度過一個悠閑的午后,真是心靈的徜徉,精神的沐浴。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在那個玩具匱乏的歲月里,父親的書柜、母親訂的書報雜志就成了我最珍稀的玩具,隨意的翻閱、沉迷地徜徉竟然養成了我一生與書為伴的好習慣。記得書柜里最漂亮的是一本大大的厚厚的文物圖冊,皮質封面、全彩頁,琳瑯滿目的瓷器、多彩豐盈的仕女、流光溢彩的玉器、沉靜飄逸的書畫……深深地吸引著小小的我。只要有空閑、只要打開書柜,第一件事情就是抱起這本圖冊一頁一頁地翻看。如今,早已記不住一件文物的名稱,但那些絢爛的圖片卻深深扎根在腦海,揮之不去。以至于CCTV—4每天傍晚十分鐘的《國寶檔案》成了我打開電視機必看的節目之一,想來就是那本圖冊的啟蒙吧。今年初,父母搬到了常德,我在幫忙整理時,腦中突然出現了那本書,追問父母,爸爸一臉的痛惜:“是我從長沙對調回安鄉時,用積攢了大半年的零用錢買的那本文物圖冊?上次家中被盜,藏在閣樓的書也未幸免。”我聽了,仿佛痛失多年老友般心疼不已,可惡的小偷!
少年以來讀過的書,都像是生命中的朋友。多少年過去,再翻看,依然是那么親切與熟悉。那些架上的書籍仿佛一個個沉睡的精靈,等待著人們用心靈去喚醒。那些蘇醒的精靈,最愿意擁抱你的心,讓你變得更清靜、純潔、快樂與美好。我有過三年獨居的日子,每到傍晚,母親就打來電話,第一句話總是:“你在搞么的?”“看書。”我也總是無一例外地干脆利落地回答母親。幾次之后,母親就納悶了:“不看電視?不上網?”她是擔心我封閉自己,希望我熱熱鬧鬧的生活。我告訴她,只有我無法靜下心來看書時,才會打開電視來打發休閑時光。能靜靜地躺在沙發上看書,我的心就是澄凈的、快樂的。這樣,憂心忡忡的母親也隨著我千篇一律的回答安下了心。
的確,閱讀,最能持久地讓一個人在生命里蕩漾出水波曼妙的詩意。潔白紙張上的暗色文字,如美麗的花瓣般漂浮在生命的湖上,文字穿過雙眸,抵達心靈,滋潤生命,一個人便有了獨特的氣質、有了非凡的靈性、有了超脫的智慧。天長日久,眉宇間便有了書卷氣,衣褶間便有了生動的歷史,舉手投足莫不是天然的詩意、風干的宋詞。
我無法改變環境,但讀書卻給我創造了環境。曾經隨盲人詩人荷馬在希臘各城邦吟詠、也慨嘆屈子的行吟;曾經隨喧鬧世界中隱退的蒙田一起回到他的城堡面對面交談、也與陶潛一起采菊東籬下;曾經隨屠格涅夫在大草原上奔跑、也和徐志摩在人間四月天漫步……一本書就是一位朋友,不問古今、哪管東西,他們穿越時空款款而來,我的小屋里時時溢滿了靈魂深處的快樂與幸福。
清代戲曲家唐英寫過這樣一副律己聯:“未能隨俗惟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作者是雍正年間的一位官員,在爾虞我詐、蠅營狗茍的封建官場上,唐英能做到不與世沉浮,惟讀書自樂,確屬難能可貴。“除卻讀書都讓人”,只此一句,直入我心扉,人生在世,至樂之事莫如讀書。人生在世,誘惑太多,權力、金錢、美色等等,有些人窮其一生為了攫取、占有這些東西,直至彌留之際,仍舊兩手空空。而一些深諳生命要義的人,瀟瀟灑灑,“閱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在不斷的閱讀中,參透人生,感受閱讀帶給自己的另一個世界。這種人也許很卑微,也許“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廣闊無邊的,他們是人生的智者與幸福者,因為他們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除卻讀書都讓人”,這是一種睿智的人生選擇。
書香,自有不俗的韻味,沁人心脾,讓人從迷茫的混沌狀態,漸漸醒悟;墨韻,總帶著超然的高雅,魂牽夢縈,讓人每每回味無窮。人的一生有了書香墨韻的陪伴,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更有“朋友多了路好走”的自信。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