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富有情欲的,這和人是要吃飯睡覺一樣確定。人都是有朋友的,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缺少朋友的人必定會十分孤獨,而沒有朋友的人,不存在。
友情不像親情那樣順天而生,也不似愛情那般突發而至,而是一個沒有對錯、自由選擇的過程。這種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也正是它最可愛的地方,就像李銀河說的:“友情是后天選擇,喜則有,厭則無,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知我者二三子,真正的交心朋友不會太多,大家在一起只是因為相互喜歡,投契,知音,交往中往往也只表現出正面的情緒,相互投契的品性。”
友情的產生往往來源于共同的認知、相似的經歷或是可以相互進步,在同一環境下成長的人往往更有可能成為朋友,就像我們比較好的朋友往往離不開同學、同事這些關系。這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對彼此的熟悉讓你擁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
熟悉感越強,了解越深,就越容易成為朋友。如果只是大學畢業的話,那你就會發現朋友當中最多的往往是大學同學和高中同學,而不是初中同學和小學同學,因為時間模糊,彼此的陌生便成了阻斷你們成為朋友的高墻。
朋友貴在交心,不關乎距離的遠近,也不在于智商、長相和套路。真正的朋友總是讓你認清自己,從彼此身上學會成長。
曾經參加過某個機構的精英培訓,結束后抱著想跟所有人交流學習的目的,留下了許多人的聯系方式,她就是其中一個。
我們經常一起討論,也經常談培訓時接觸的那些東西,不同的是,我沉浸其中,她則能跳出來客觀地看這件事。
有次她打電話問我,她說:“要是再有這樣的機會,你還會參加這樣的培訓嗎?”
我說:“當然啊,因為這讓我學到了東西嘛。”
“但是,什么事是學不到東西的呢?”她反問道。
是啊,什么事是學不到東西的呢?我似乎明白了更多的東西。后來,當其他人還在反復談論培訓內容時,我卻能冷靜地看待這件事了。其實除了一份特別的經歷和認識了幾個朋友,我并沒有從培訓中學到多少實質性的內容。
這只是與她有關的一件小事,這樣的事有很多,在她身上我總能學到許多東西。她現在是我特別好的朋友,我們仍然相互分享,一起進步。
朋友的好處,在于可以自由選擇。但有些人,無論你怎樣去努力,都有可能不會成為朋友。朋友是可貴的,也是相互選擇的,不會因為一方的頻繁聯系就變得熟絡。
我就曾干過這樣的“傻”事。剛上大學時,自己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跟高中同學發短信、打電話、聊天,以為這樣就可以跟所有人做朋友。后來才發現,這種方式并不能改變什么。
哪怕你經常找他聊天,他也不會主動聯系你,你以為可以用心交談時,卻發現只能說些無關痛癢的事。我不再經常找人聊天,我也從中解放了很多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原本疏遠的自然疏遠,本來親密的就算許久不聊也仍是好友。
現在,我很少主動找人聊天,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不在乎他們了,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只是更相信如果是朋友,其實不用經常聊天而已。我們都應該懂得各自的生活,還有各自的成長。
緣好緣壞,隨緣即可,不必攀緣;緣淺緣深,惜緣即可,不必攀緣。相逢即是緣分,能成朋友,自是良緣。但緣分也時有終盡,不必著相。
有些朋友來了,也可能離去;有些朋友,可能伴你一生,當我們能正視這一切時,自然能釋懷。我想,對此最好的回答應該就是《千與千尋》里的這段話:“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會有許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想想自己現在也是挺幸運的,雖然朋友不多,但都是比較知心的,都是以各種方式支持和感動我的。
在還沒開始寫作時,許多人都說你寫吧,我們都會支持你的,但真正寫了之后其實并沒有多少人鳥我,或許就是這樣,有人把朋友放在口頭,有人放在心里。
我知道,自己寫的文章并不是那么好,所以當看到你們把它轉到自己的朋友圈,或給我點贊、評論時,我有多感動。我也會用自己的堅持和進步來回報你們的這份支持。
感動的事情很多,朋友可貴但也不是不可得,不用刻意去尋找,用心發現,身邊其實不乏有情人。遇到他們,然后善待他們,不要因為自己的錯過而造成遺憾。愛自己,也愛朋友。
人這一生,可能沒有親人,也可能沒有情人,但一定是有朋友的。
三毛對朋友是這樣詮釋的:“有些,隨緣而來,有的,化緣而來。更有趣的是,朋友來了還可以過,散了說不定永遠不會再聚。”
對于那些曾路過我生命的朋友,致以我誠摯的祝福;那些還在陪伴我的朋友,我將用余生去擁抱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