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髻青衣,款款徐行。江山如畫,美人如詩。
壬寅年春,舞蹈《只此青綠》演繹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創作靈感源自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圖》,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融入幽雅古韻而又大氣磅礴的舞姿韻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
《千里江山圖》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宋徽宗把此畫賜予當時的權臣蔡京。據蔡京所撰的題跋,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年輕的宮廷畫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繪就了名垂千古的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 》,時年僅十八歲。可惜,此后經年,再沒有關于這位天才少年的記述,后人猜測他二十出頭便因病離世。早夭的王希孟由此以唯一的畫作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名垂千古的畫者。
王希孟十來歲時進入宮中,在宋徽宗趙佶開設的國子監“畫學”中為生徒,學習繪畫。后被召入禁中文書庫,管理文書。藝術皇帝宋徽宗獨具慧眼,認為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親自指點王希孟筆墨技法。可惜“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密傳,經年作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余,其遺跡只此耳。"
(三)
《千里江山圖》為絹本設色畫,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全圖以大青綠為基調,山腳、屋墻、水天交接處用深淺各異之赭石色渲染,屋頂用濃黑,人物多粉畫。用筆敷彩精細,輕重濃淡生動活脫,燦爛艷灼,美不勝收。千里江山秀麗多姿,雄偉壯觀。時人贊其畫“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以精心,運以細毫”。
不同于傳統黑白色調的水墨畫,該畫卷中的“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的石青、石綠上色,使山石顯得厚重、蒼翠,畫面爽朗、富麗,色澤強烈、燦爛。高山巨石的輪廓還加以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輝煌效果,被稱為“金碧山水”。
這種絢麗的青綠色調濃墨重彩地描繪出千里江山的錦繡恢弘。雖已歷經千年,絢爛多姿的青和綠,仍然散發著寶石般的光芒。優雅古樸的中國古典色彩,凸顯了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宋代美學和中國傳統意趣。
(四)
春晚舞蹈上的《只此青綠》,是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一個片段。
據介紹,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打破舞臺上常規的線性敘事手法,采用了時空交錯式的敘事結構,穿越古今,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今天《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之際與千年之前少年畫家王希孟即將完稿之時。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講述了一位潛心研究《千里江山圖》的現代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到王希孟所在的北宋時代,以“展卷人”視角,與這位歷史上只有寥寥數字記載的天才少年惺惺相惜,見證王希孟嘔心瀝血繪制《千里江山圖》的故事。
舞繪千里江山,致敬傳統美學,這部舞劇喚起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熱切共情。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總編導周莉亞、韓真,當今聲名鵲起的中國新生代舞壇雙子星,尤其善于在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視閾下進行當代民族舞劇創作,讓民族文化在現代性的展示中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代表作有《沙灣往事》《永不消逝的電波》《杜甫》《花木蘭》等,兩度摘得“文華大獎”,囊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各項殊榮。
女子群舞“青綠”,是《只此青綠》舞劇中抽取出來的抽象、寫意的角色。它是《千里江山圖》的魂,也是全劇的美學提純。“靜待”“望月”“落云”“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一系列造型動作唯美至極,舞動起來的青綠們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圖》中料峭的山、層疊的巒,舞出層巒疊嶂的韻律與山水相依的美妙。
青綠領舞者河南姑娘孟慶旸,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青綠小蠻腰俯仰之間,沉穩靈動,功底深厚。
青綠千載,山河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