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春節
壬寅年正月 初一 北京晴
身青綠色曳地長裙,頭梳高聳入云的發髻,青綠一出場,便叫人屏住呼吸,直呼“美哭了。”
青綠是劇中唯一一個抽象的、寫意的角色。它是《千里江山圖》的魂,也是全劇的美學提純,無生命,但有溫度。
“我們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一個動作都來不得偷懶。”兩位導演說,《只此青綠》是為《千里江山圖》而作,也是為中華五千年文明而作。
那么,《千里江山圖》究竟是一副什么圖呢?帶著雙份的好奇,我請教度娘,同時打開了《中國書法與繪畫全書》。
《千里江山圖》的作者是王希孟。王希孟是宋徽宗時宮廷畫家,得到趙佶親自指授,畫出《千里江山圖》。時年20歲(也有說17歲)。這幅巨作完成后不久,王希孟便去世,這成了他唯一的存世珍品。
王希孟學的是精工濃艷的那一派,和“宣合體”花鳥畫一樣,正符合當時皇家的審美要求。《千里江山圖》選取的是平遠的景色。畫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千里江山,氣象萬千,恢宏典麗,莽莽蒼蒼,浩瀚無垠。畫中的那些千峰萬壑、星羅棋布,有的亂崗如積,島嶼相迭;有的大江曠遠,水天相涵;有的汀渚綿延;有的群峰聳立;有的嶠嶺重疊,勾連飄渺而去,不厭其遠;有的巒態崗式,簇擁相連,映帶不絕;有的大山堂堂,眾多崗阜林壑分布其次,層巒起伏崢嶸而各不相同。山間嶺上,渚旁巖邊,都有叢樹竹林、寺觀莊院、矛舍瓦屋,各自有道路可以找尋,或者通往其他地方;水中舟楫亭榭、橋杓輪春;人物像螞蟻,繁密,,不可記數,可以說得上是場面浩大,景物繁復,在此之前沒有可與之相媲美的。
由于年代久遠,部分顏色已經脫落,因此畫面更加鮮明。石綠和石青很多是交替使用的,前一個或臨近的山頭用的是石綠,再后或旁邊的石頭便使用石青,以顯現出前后左右的關系。石綠和石青的顏色都很厚,而且都是原色,相當燦爛艷麗,這在以前的青綠山水中是很少見的。整個畫面統一在大青綠的基調中,色彩濃艷,氣氛調和,分量沉重,光彩照人。
《千里江山圖》比采用同樣顏料的《蒙娜麗莎》早300年,《千里江山圖》所用的部分礦物顏料,其主要成分屬于氧化物的是礦物—藍銅礦:顏色,深藍色;朱砂,大紅色;赭石,暗棕紅色或灰黑色;硨磲,白色。
《千里江山圖》中的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歷經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環境中依然泛著寶石的光芒,主創團隊正是從這一細節處提煉出“青綠”的意象。
此畫全長12米,用整幅絹畫成。作者充分運用了中國山水畫“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以精密的筆法、強烈的色彩、開闊的景致和豐富的內容,描繪了千里江山的雄偉瑰麗。畫中峰巒丘崗,綿延起伏,綿亙千里;江河湖海,一碧萬頃,煙波浩渺,氣勢雄壯。其間高崖深谷,飛瀑流泉,松竹花柳,秀美清麗。又設置野市漁村、亭閣水榭及漁舟客艇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畫面整體布局疏密相間,渾然天成,作者成功地將平遠、深遠、高遠交替使用,使觀者時而如行走山徑,時而如駕舟水面,時而又如立足山巔,從不同角度領略山川的萬千姿態。
畫家運筆精細卻又一絲不茍,人物雖細小如粒卻姿態宛然,飛鳥僅是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姿,湖光瀲滟,微波不驚,安排無不妥帖自然。色彩上既有統一的藍色調,又有水、天、樹、石的諸般變化,成功地表現出了錦繡山河的巨大魅力。
此圖為描繪山水鄉村的巨幅風景畫,與同時代張擇端的城市風景畫—《清明上河圖》可謂姊妹篇,共同將北宋山水畫推向一個新階段。
2017年,《千里江山圖》在故宮中軸線上的展廳全卷展出。當時非常轟動,引發了排隊打卡熱潮,不少觀眾專門到北京觀展,甚至誕生了一個詞:故宮跑。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王中旭,曾分享過給《千里江山圖》拍照的往事,當光線漸暗,畫上的青綠色就會散發出寶石般的光芒。因此,主創們一致認為,青綠,或許正是那把開啟畫家精神世界的鑰匙。
期待《千里江山圖》能再次對外展示,有生之年,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