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來在英國參加了兩次婚禮(wedding),一次是去年12月在曼城的教堂(church)和酒店(hotel),一次是上個周末在英國西部的鄉村(country side)。兩種婚禮風格迥異,但都充滿了幸福和喜悅(happiness)。
英國的婚禮一般在雙方訂婚(engagement)后的一到兩年舉行。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婚禮主要由新娘(bride)一方操持,新娘的父親出資,據說是因為這天是新娘的大喜日子,新娘可以選擇自己希望的婚禮形式,所以在這一天父親會給予足夠的支持。(總之這一天就是新娘我最大,所有人都得聽新娘的~)但現在這一傳統也逐漸改變,或者由父母雙方出資,或者是新娘新郎(groom)雙方承擔費用。
婚禮在英國是個隆重的儀式(ceremony),早在新郎新娘安排好婚禮時間地點的前半年到一年,就會給親朋好友正式發送請柬(wedding invitation),這個時候,關系親密的家人伙伴無論在天涯海角,只要條件允許,都會來參加婚禮。由于是私人的活動,只有提前回執(R.S.V.P)參加的人才可以出現在當天的婚禮上。
英國婚禮的流程大致如下:如果是教堂婚禮,所有人需在規定時間到達教堂,由神父主持儀式。如果是非教堂婚禮,直接請證婚人(vicar)到婚禮現場參加儀式就好了。儀式過后的流程基本相似,大家回到酒店或者繼續留在婚禮現場,婚禮會提供酒水(drinks)和小點心(refreshment)進行茶歇等待晚餐(wedding dinner)。4點左右晚餐準備好,所有人入座。接著最煽情和歡樂的時候就要來了,在正式開始晚餐前,新郎,伴郎及新娘的父親要發表演講(wedding speech)。首先是新娘的父親,這個演講往往是喜淚參半,爸爸會表達自己對小棉襖的多么不舍,但也會極盡所能發揮幽默讓賓客倍感歡樂。接下來新郎會代表全家感謝大家的到來以及新娘和伴娘(bridemates)對婚禮的精心準備。(其實英國男人妻管嚴也蠻重的,鄉村婚禮上,新郎就不止一次表示他將跟著新娘姓了。)伴郎(bestmen)通常都是整蠱專家,要將新郎從小到大的糗事一一揭露出來以示友情深厚。(這一點上確實比較佩服他們的創意,伴郎們將新郎比成是7個小矮人,講了新郎的7個特點,還做了一個小冊子發給在座的賓客。)所有人講話結束,大家就可以開始愉快的吃吃喝喝了。吃得差不多了,一對新人切蛋糕(wedding cake)。我旁邊的妹子跟我說切蛋糕的傳統是因為要斬去藏在蛋糕底部的妖魔鬼怪,新人好迎接美好新生活。后來發現這姑娘純粹是喝多了鬼扯的,哈哈。專門去google到婚禮蛋糕的傳統來自于羅馬。古羅馬人認為,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依照中古時代的傳統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著蛋糕 接吻,后來,想像力豐富的烘焙師傅在蛋糕上飾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美味可口的結婚蛋糕了。
然而晚餐完了后婚禮并沒有結束,真正的party才剛剛開始。dj走起,live music走起,舞跳起,通常新娘的第一支舞會和爸爸一起跳,最后由新郎接下去。婚禮還會準備夜宵(snacks),大家玩到午夜才盡興而歸。通常晚間部分的人數會多一些,后來的這一部分人基本上是不能參加婚禮儀式或者遠親一類,總之來沾沾喜氣助助興吧。
總之,在英國參加婚禮是件即典雅又歡樂的事情,也是一種社交的形式。
ps:文中加入了一些專有名詞的英文,如果不是參加婚禮,估計也很難接觸到,給自己漲點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