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 McDowell,時尚圈知名的評論家在Vogue的獨家撰稿中這樣說到:
秀場中黑壓壓地坐滿了人,從前排座位到幾近天花板的末排望著滿眼的陌生面孔,我常常忍不住在想,這里面有多少人是時尚界的‘路人甲’。她們與時尚雜志或品牌零售沒有半點兒聯系——嗯,也許他們的男朋友是秀場內的燈光師或是門口的保安吧。
說實話,這樣的吐槽真的算客氣的,不客氣的就該這樣說:“嗯,也許她們男朋友的姑媽的二舅的侄子是秀場門口的保安吧。”
大概是因為自己就是個路人甲吧,所以我不覺得“路人甲”混進時裝周有什么問題,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我質疑這位權威的評論家,不過他下面這段話還是很中肯的:
首先,發布會的規模太大——有些是展出的時裝過多,有些則是觀眾數目過于龐大。如果一座大城市陷入嚴重的交通堵塞僅僅是因為設計師想要標榜自己多大牌,有多少“親朋好友”來助陣….這簡直荒唐至極。我們還是坦誠一些吧。邀請1000多人有什么用呢?
為什么我覺得這段話中肯呢?因為這談到了設計作為一種藝術,評判其藝術高低不在于聲勢浩大與否,這樣的批評是有意義的。
不過,不知道我們權威的評論家有沒有思考設計與商業、科技的問題。這是一個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無論是坐在秀場前排還是后排的,都可以隨手PO秀場照片上instagram,都可以發表自己對時裝的評論。品牌或是設計師用大規模為自己造勢,更多的是一種商業行為,讓自己在網絡上成為話題,最多分享。
不是因為路人甲混進時裝秀場而降低了該品牌或設計師的逼格,而是因為品牌或設計師讓很多路人甲進入秀場而拉低了自己的逼格。可是如果,他們的設計真的很棒,看秀的人多人少又有什么關系?
時尚難道不該平民化?就像以前時尚屬于貴族,而現在時尚屬于每個人。時尚的權威把握在那些時尚圈精英手里,和把握在貴族手里有什么區別?時裝秀不是考場,沒人想讓一群“學院派”judge自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