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選擇職業更讓人頭疼的事了。
我們有時狂熱地想進某個行業,往往是被那個行業中最光鮮的工作所吸引,比如時尚圈中的設計師、電影圈中的導演、餐飲業中的廚師。然而現實總會給我們重擊,理由是:1,大多數人都是沖著這些光環最亮的職位去的,所以自然是供大于求,萬人過獨木橋。2,每個行業中成千上萬種崗位,每種崗位需要的技能都截然不同,和你的能力相匹配的不一定是那個最光鮮的職位。很可能一份幕后工作更能把你性格、能力上的優勢發揮出來。但大多數人都是不甘心的,不甘心“退而求其次”,一定要先在獨木橋上把自己擠得鼻青臉腫、自信掃地才肯“屈身”其它崗位。
當然這其中也有行業以及媒體的錯誤導向,把所有的光環都放在一個人身上,過度地放大了他/她的功勞。而事實是,現如今任何一個成就都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最頂級的電影、服裝設計,都來自一個團隊的付出,其中每一個崗位都必須是最出色的人擔當。而且入了行之后你會發現,無論從行業內的受尊重度還是從實際收入水平來說,有時候幕后角色要比幕前角色更滋潤。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剛入時尚圈時,一心想著要出國學設計,老爸潑了一大盆冷水后才暫且作罷。入行后見了多如牛毛的設計師,確定自己真的沒有足夠的才華能夠做到與眾不同,反倒寫文章是自己一直信手拈來的事,并且也更容易獲得認可。不要小看職業生涯中這些小小的認可,它會是你走下去的動力,它也是一種暗示,告訴你自己的優勢在哪里。
還有一種辦法是,去看看那些你想成為的人,他們真正的工作狀態,然后問問自己,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再問問自己,有可能做得比他/她好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依然伴隨著腦熱心跳,那就去嘗試吧!如果不是,那就花時間仔細研究一下這個行業中還有哪些工作,是和你的能力、興趣、潛能更匹配的。相信我,每個行業里都有適合你的職位。
拿時尚圈舉例,除了聚光燈下的設計師和模特之外,許多幕后工作甚至比臺前的更有意思以及富有創造性,而且他們在行業內受到的尊重是你難以想象的,連設計師見到他們也不得不點頭哈腰。以下這些工種都是時裝界的“黃金美差”,沒有他們這個圈子轉不起來。
秀場導演
時裝秀之所以給你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除了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秀場導演通過燈光、場地布景、音樂所營造出的氛圍。他們是時裝周期間最搶手的“工種”。你別看他們在秀場外開著小摩托(為了避免堵車)趕場,一進了秀場所有人都得聽他們的。時裝周上最炙手可熱的秀導之一Alexandre de Betak,一季時裝周中由他執導的秀就接近上百場。你所看到的包括迪奧、“維多利亞的秘密”等最頂級的時裝秀都出自他之手。
櫥窗陳列師
你想想有多少次是因為把鼻子貼在櫥窗玻璃上看入迷了才走近一家商店的,你就知道櫥窗陳列對于一個店鋪來說有多重要了。大多數店鋪的店主都會自己親手布置店鋪櫥窗,有心的還會每過一陣子換一個主題。像LV、香奈兒那樣的大品牌,都是有一個詳盡的品牌櫥窗更換時間表以及一整個團隊的櫥窗陳列師,每周飛到全世界各個城市的品牌店鋪中,戴著干凈的白手套把櫥窗和貨架上的每一個物品的每一個角度調整好。
美國百貨商店Bergdorf Goodman就是以極具創意的櫥窗聞名。從2006年就開始擔任Bergdorf Goodman櫥窗陳列師的Linda Fargo如今已晉升為百貨商店副總裁,幾乎是她打造的櫥窗成就了一家百貨商店的聲名遠揚。
秀場混音師
一場秀能不能讓你起雞皮疙瘩,80%取決于這場秀的音樂。很少有秀是把一首歌曲原封不動地拿來用,大多數都會進行混音處理,讓它和秀場風格更符合并且顯得也更有創意。秀場音樂混音師可謂水平參差不棄,一些小品牌因為預算有限,會找一些做音樂的朋友幫忙混音,而大品牌則大多會興師動眾地請到最好的混音師合作,每一場秀的音樂都會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法國DJ Michel?Gaubert是時裝周秀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混音師之一,香奈兒每一場秀的音樂都是他做的。非專業出身的他敢于將各式音樂混合在一起,甚至把交響樂帶上秀場。
造型師
你看到的所有時裝廣告、雜志時裝大片,衣服怎么搭配都是由造型師來決定的。好的造型師個人風格非常強烈,內行人只要一看到她的作品就能認出造型師來。而一般你從造型師個人的穿著上也能猜出她的造型風格大概是什么樣的。
我們現在已經非常普遍的把奢侈品和高街品牌(Zara、H&M等)混搭的穿法,開創者應該屬于法國造型師Carlyne Cerf de Dudzeele。當時她在美國Vogue雜志封面上把法國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的高級定制系列和Guess牛仔褲搭配在一起,震驚了時裝圈。而你看她平時的穿著也是這樣——她是那種會穿一身adidas出門的人。
時裝評論員
這個職業真正意義上來說在國內很少見。時裝評論員大多發出的都是比較獨立并且主觀的評論,設計師非??粗厮麄儗τ谝粓鲂愕目捶ǎㄊ窍矚g還是討厭)。有些設計師在發布一場秀之前甚至會參考一些時裝評論員的意見。國內現在的時裝撰稿大多是依附于雜志,而雜志又不能太得罪廣告商,所以撰稿人對于品牌的評價大多還是“報喜不報憂”。另外因為國外有很多做了一輩子時裝業看了一輩子秀的資深評論員,德高望重,頗具權威,所以也敢說,這在國內是很少見的。
著名時裝評論人Suzy Menkes就是其中之一。在時裝業做評論近30年,她非??粗匦侣剤蟮赖膫鹘y,在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報導時裝版塊的經歷讓她的行文方式更加專業和嚴謹。她也是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秀場上的時裝人之一。上一次在秀場上遇到她時,見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周圍所有的秀場觀眾都涌上去攙扶慰問她,可見她的德高望重。
時尚策展人
在時尚類學術機構中,博物館是最讓我心馳神往的。國際知名時裝博物館的展覽完全不像我們在國內看到的展覽那么枯燥,它們會把時裝歷史深入淺出、按主題性地介紹給普通觀眾。基本上你在里面可以待上一整天,出來之后覺得自己已然半個時裝通了。
大家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位于巴黎16區的Galliera時尚博物館轉一圈。Galliera的館長Olivier Saillard幾乎可以說是當今最棒的時裝策展人之一。他學識淵博,對時裝史熟稔于心,關鍵是他相當推崇時尚圈中那些思想獨立,凌駕于主流商業體系之外的設計師,比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Martin Margiela、Azzedine Ala?a等。
時裝紀錄片導演
對電影和時裝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立志做一個時裝紀錄片導演。各大品牌每年幾乎都會有預算來拍攝以設計師或是時裝為主題的紀錄片或是時裝電影。并非生硬地宣傳品牌,而是將品牌每一季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比如像《Signé Chanel》、《Marc Jacobs & Louis Vuitton》、《Dior and I》等等都是很棒的有關品牌故事的電影。也有一些紀錄片聚焦的是時裝圈內一些傳奇人物,比如《September Issue》、《Diana Vreeland:the eye has to travel》都是很不錯的時裝紀錄片。我還記得上次迪奧在北京舉辦《Dior and I》的放映會時,現場一群平時看起來有些高冷的時裝編輯們個個都哭得稀里嘩啦的。紀錄片所展現的真實情感,對觀眾的影響力有時要超過一場秀。
四年前我曾經制作過一支視頻叫做《時裝電影時代》,里面請當時時裝界最先鋒的攝影師和新媒體人Nick Knight聊了聊他所預見的時裝影像的未來,今天幾乎全都應驗了。
這里說的職業有什么是你特別感興趣的嗎?如果還想知道更多內幕可以給我留言,如果給你帶來靈感別忘了點“喜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