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女,80后,全職媽媽。
01
2019年11月,疫情暴發前的一個多月,我家里暴發了一個大事件。
深夜,不,應該是凌晨吧,快要兩點了,老公醉酒回家就呼呼大睡過去了,我拿起他的手機查看。
這不是第一次了,自從他這幾年每晚都12點以后回家,我就有了這個習慣。
他應該是知道的,也是默許的。
這次不一樣的是,我發現了不同尋常之處。
微信聊天內容,一看便知是之前刪除過,而這次沒來得及或是忘記了刪除。
大概內容是,老公跟一個KTV點唱小姐聊天,在找另一個叫小美的小姐,一直找不到,從八點多到一點多,微信、打電話地找,最后在到家前的二十多分鐘通上了電話……
我看到的第一眼,很生氣,很想把老公揪起來問個明白,可看他死一般的睡樣,還有孩子們在,就算了。
我一夜沒睡,把他手機看了又看,查了又查,來回對比,微信時間、電話時間、回家時間、打車時間、付款時間、與他人聊天時間,似乎想去證明什么實質性內容,又想去排除什么實質性的可能。
腦子里一遍遍推理演繹,又一遍遍推翻,感性與理性糾纏……
我留存了證據,想好了他醒來時,我要問的話,他會辯解的話,與他周旋的話……
就這樣等到他醒來,結果是,我該問的問了,他該答的答了,我該打的打了,他該道的歉道了……
可一聽他那句,“做生意的,誰沒有逢場作戲,別的事真的沒有,隨你怎么想吧”,你就知道,他是在應付你。
估計這個時候,大多數人會想到“離婚”,而我當時沒有,我想的是先分開冷靜冷靜,我不能再這樣受著氣,還看著兩個孩子,等他深夜回家。
我離家出走了,自己也毫無準備,就穿衣拿包走了。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選擇離家出走,一是理智告訴我,我老公這次該是真的做了錯事,不是今晚,也是之前,二是感情告訴我,我對他還有那么一點點信任,對他的人品還有那么一點點認可。
心難定論,左右打架,也不愿定論。
我直奔火車站,買了去媽家的票,但其實我心里不太想回去,可又不知道去哪里。
02
離開他后,我異常冷靜,自己也覺得奇怪,不該是哭一場嘛。
給好幾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打了電話,說了原委,一是吐槽,二是想得到指導,希望有人能告訴我,現在該怎么做。
不錯,朋友們勸我不要回家,一個朋友還邀請我去她家。
我聽話了,去了。
一天一夜的火車,從北方到南方,又是一夜未眠,又是翻來覆去看留存的證據。
朋友們大多是安慰和勸解,誰也不會真給你做什么抉擇。
我之前聽過,說是一件事你做不了決定,就讓事情慢慢發酵,不急于決定,等時間去判斷。
我是聽勸的。
到了南方朋友家里,不再怎么提起此事,有朋友聊天,帶著出門逛街,景點游玩,也是開心的,但就不能一人獨處。
一天,兩天,三天,一周,時間長了,心思略淡,只因那么一點點的信任還在。
我開始跟他要錢,然后拼命花錢,算是報復吧。
他都給了。
這些年,我在家看著兩個孩子,極少出門,這次出來,也得到了釋放。
他在家看著兩個孩子,啥也干不了了,我也放心。
期間有聊過微信,好時,他道歉,他哄我,不耐煩時,他也叫囂。
雖說我得了片刻緩解,但事實讓我不能釋懷,疑惑仍不能全解。
我不想回去面對他。
朋友們說的也都很對。
離婚是下下策,雖則你是剛烈性,畢竟沒有捉奸在床,何況你心里還留有那么一點點信任。
懲罰是必須的,保證也是該的,真正的是改變,不是他,而是我。
何以讓他這么輕待了我?
還不是我對他的嬌慣。
我是聽勸的。
03
朋友家待了半個月,真希望就這么待著,與閨蜜暢談,與景色為伴,無家務勞累,無等待的煩躁。
他早已無耐心,微信里時好時壞,也談到了離婚。
我嘴上說是說離婚,但是說給周圍朋友們聽的,以此補回面子,心底里仍沒有決斷,畢竟有那點信任在,有那兩個寶貝在。
離婚的念頭很脆弱,像時起時滅的小火星,也可能有合適的東風,就能熊熊燃起,不可挽回。
終于,朋友家里有了事情,我不能待下去了,那就回家面對吧。
既然沒有定論該怎么做,那就水到渠成,依勢發展吧。
到家后,有家人調解,朋友勸導,得了金錢,得了保證書,得了悔改行為,也就慢慢恢復各自職責了。
他照舊工作,我照舊看娃。
我之所以順坡下,回到家庭,不是因為得到了什么也就算了,而是我希望家里有個改變,彼此有個機會,回到之前相互理解,相互坦誠,有照有料,有商有量的狀態。
可事實是,保證書真的只是紙,不是法律,約束不了什么。
從剛開始的做得好,到慢慢地突破一條、兩條,到最后,我都沒了底線。
算了,給錢就行。
說起來輕松,但這期間,信任被一點點擦去是難受的,對我的主觀沖擊是深刻的。
怎么會這樣,我認識的他不該是這樣,他本不是這個性格,這個人品……
我的思維認知被打破了。
讓我徹底放棄他的,是要錢,要生活費。
他日日喝酒請客,可日日跟我說沒錢,也不是全不給,只是時間拖了又拖,我厚著臉皮要到吵架才可。
04
我徹底放棄了,生活費也不要了,啥也不問不查了,你隨便吧。
本該是去離婚的,但我弟的一句話,讓我放棄離婚。
“現在無論出走多久,你都知道回來后,有兩個寶貝在等著你擁抱;可離婚后,你恐怕連聽到那聲媽媽,都要很費勁了。”
是啊,想想這半年多,兩個孩子哪個沒有被我的壞情緒折騰,這不該他們承擔。
我們兩人就此進入了和諧的冰冷期,彼此各盡職責,互不多問。
微信只留聊天功能,為的是孩子們與彼此的聯絡,朋友圈、抖音等的社會聯系都拉黑了。
他回不回來,幾點回來,我也不等,不問。
大部分冷漠,是我主導的,我覺得改變不了別人,就得改變自己。
05
之前多少是有老公依靠的,習慣了,惰性了,也不太想改變,這次是上天在給我機會,提醒我,再不改變,我就廢了。
本是玉,卻甘做瓦;溫水青蛙,不死不醒。
沒有了他這個不確定因素,我的好多事反而確定下來了。
每天我自己的時間安排,大兒子的學習安排,小閨女的作息安排,都井然有序。
沒有了指望,自己得掙錢啊,得找出路啊,手里僅有的一點積蓄,只能堅持幾個月。
這期間,我好好地跟孩子們溫存,告訴并讓他們接受接下來的變化。
“年后媽媽要上班了,兒子,你之后的一日三餐和作業要在學校完成了,妹妹年后就留在奶奶家玩了,不能再回來跟我們一起了,不過咱們可以抽時間去看她的。”
兒子慢慢接受了這個事。
小閨女不懂,那就好好陪陪吧。
沒有了要錢的憤恨,沒有了等待的焦躁,沒有了想被關懷的指望,沒有了必須敷衍的責任,都沒有了,心里干凈了,敞亮了,平穩了。
時而也有小石子濺起的波瀾,但終歸會恢復平靜。
平靜下來,人就精神了,看清楚了方向,也知道要去找目標。
這期間,我加入了考證的大隊伍,日日看書學習,開始學習美食,做給孩子們吃,放棄了每日刷手機,開始了寫稿件,開始關注新聞,關注時事,上招聘軟件搜索,聯絡朋友們……
總之,一切都在向美好發展。
06
至此,也沒有更多了,因為我正這樣欣欣向榮地過著,也只能說到這里。
這其中,都只是簡述了過程,真實經歷是很令人傷心難過、深惡痛絕的,希望你們都沒有也不會有這樣的經歷。
注:本文配圖由作者提供。
今日小知識:
“溫水煮青蛙”,來源于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
科學家把青蛙先放入冷水中,再緩慢加熱,青蛙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可當青蛙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這是伍識的第?140?個故事
很高興遇見你和你的故事
公眾號“伍識”歡迎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