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人總是活在希望之中的”,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希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企業也開始給員工造夢、給員工以“盼頭”、以希望,即所謂的“愿景管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都給自己定了諸如“行業領導者”、“走出中國、沖向世界”、“要做行業的第一名”等這樣美好的愿景。先不說有多少員工會相信這種愿景實現的可能性,更別說希望員工將之與自己的工作關聯起來,從而奮發圖強、積極向上。事實上,很多管理者,甚至是企業老板本人心里都不太相信這樣的目標。
毋庸置疑,于企業而言,目標非常重要。目標是工作和工作安排的基礎。目標決定著企業的結構、必須進行的主要活動、特別重要的是安排人們進行各項工作。目標既是設計組織結構的基礎,也是設計各個部門和各個人員主要工作的基礎。同時,目標不是結果,而是方向;不是命令,而是承諾。當然,目標并不決定未來,而是為了創造未來而動員企業的資源和力量的手段。
而如果目標只是一些良好的愿望,它們就毫無價值。我們認為,企業目標必須具體轉化為工作。而工作始終是具體的,始終有著——或應該有——清楚、明晰、可以衡量的結果,完成的期限,以及責任的具體分配。所以,有關企業及其宗旨、使命及愿景的基本定義必須轉化成各種目標。否則,它們仍舊是永遠不會產生成果的構想、良好的愿望或漂亮的警句。
任何一個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所以它必須能夠創造出顧客。因此需要市場營銷的目標——目標顧客、消費者。企業必須能創新,否則,它的競爭者就會逐步將之淘汰,因此需要有創新的目標。所有的企業都依賴于經濟學家的生產三要素——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及物質資源,企業必須為這些資源的供應、雇傭和發展制定目標,并且這些資源必須富有活力地加以利用;同時,如果企業要生存下去,必須提高這些資源的生產率。因此,需要有生產率的目標。企業生存于社會和社區之中,因而必須承擔其社會責任,至少要承擔它對環境產生影響的責任。因而企業在社會方面的各項目標……企業制訂這些目標的依據或者說標準是什么呢?我們認為以下五點可供參考。
一、各項目標必須從“我們的企業是什么,它將會是什么,它應該是什么”引導出來。它們不是一種抽象,而是行動的承諾,借以實現企業的使命;它們也是一種用以衡量工作成績的標準。換言之,目標是企業的基本戰略。也就是說目標必須是企業經營者(高層領導)認真思考企業的事業定位后所制定出來的,絕不能憑空想象。
二、目標必須是作業性的,即必須能夠轉化為具體的小目標和具體的工作安排。目標必須能夠成為工作和工作成就的基礎和激勵。或者很大的目標常常更有“誘惑力”,而多數情況下給員工的感覺卻是“可望不可即”,如水中月、鏡中花,起不到具體的指導作用及激勵作用。最后只能淪為“口頭愿望”。
三、目標必須使公司各種資源和努力能夠集中起來。它們必須能在企業的各項目中找出基本的目的,以便能把人員、資金、物質設備等重要資源集中起來。所以,目標必須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包羅萬象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高考模擬考試總是考500分左右的人,就不會樹立考清華、北大的目標(北京地區及特長生除外)。
四、必須有多種目標而不是一個唯一的目標。雖然企業瑣事一大堆,但他們常常相信“大道至簡”,并且希望不要有很多目標來分散精力,所以,他們往往都在追求“唯一的正確目標”上。這種追求不僅像尋找點金石那樣不會有成果,而且是有害的并使人誤入歧途的。管理一個企業是在各種各樣的需要和目的之間進行平衡。而這就要求有多種目標。
五、在有關企業生存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有目標。各項具體的小目標、每一目標領域中的目的取決于個別的不同戰略。但是,各個企業需要制定目標的領域卻全部都是一樣的,因為所有企業的生存都取決于同樣的一些因素。
當然,最重要的目標還是要有利潤目標,否則,沒有任何一項目標可以達到。這些目標都要求為之做出努力,即要花成本。而這些目標的資金來源只能取自企業的利潤。這些目標都帶有風險,因而都要求有利潤來彌補可能發生損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