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競爭力-贏的五項修煉包含五大職業能力,其中的自控力又包含五項管理。
本文介紹其中第一項管理:目標管理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了“目標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
在個人成長職場修煉的五項管理中,目標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首要管理項目。
因為目標決定一切:
第一,目標決定心態:有了目標你才會有態度,才會知道堅持什么,才會做到“知止有定,寧靜致遠”。
第二,目標決定你該學習哪些知識,以及如何去整合你所需的知識。
第三,目標決定你把時間花在哪里,并如何去充分地利用時間。
第四,目標決定你應該去結交哪一類的朋友,整合怎樣的人脈并如何去運用這些資源。
當然,五項管理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說心態,很多人最終未能取得什么成就,往往就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最終放棄了原來的夢想,選擇了新的目標。
所以才有這句話:“成功者不斷修正方法,失敗者不斷改變方向。”
目標從何而來?
所有我們想實現的愿望,都可以稱之為目標。我們可以羅列一下個人的主要目標,無非是以下這些方面:
工作、家庭生活、人際關系、成長、財富、健康、個人興趣等。
但事實上,個人的大多數目標幾乎都可以通過財富目標來實現,因此,工作及成長目標尤為重要,因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你能夠為他人帶來價值,就能獲取財富,從而滿足更多個人愿望。比如說家庭關系、朋友關系,除了為人處事好不好之外,你的經濟能力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生活、興趣、健康等,更離不開一定經濟能力的支撐。
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其它的目標也很難真正實現。
但目標從何而來?
目標是由認知而來的,所以認知決定目標,認知,知道并認同,才可能產生向往。
比如,馬云曾經說:“很多人輸就輸在,對于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
看不見,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敏銳的感知到世界的變化,不知道。
看不起,是因為我們思想僵化,固執己見、墨守成規,不認同。
在不知道和不認同的情況下,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目標。
比如我讀大學之前也喜歡流行音樂,但只是喜歡唱唱歌而已,并不敢想象自己也能夠創作,成為寫歌的人——但進入大學之后,接觸和了解了更多創作歌手的故事,學會彈吉他、寫詩之后,開始萌生了自己創作歌曲的愿望,并成為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目標。
因此,認知的變化也可能使我們修正甚至改變目標。
馬云最初創業,辦英語培訓班,搞翻譯社,基本都失敗了,后來去美國,看到互聯網的出現,才敏銳的感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新的機會,于是修正自己的目標,并最終堅持下來,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目標的管理的精髓(核心與關鍵)
大多數人有兩個最大的目標管理的誤區:其一是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走到哪里算哪里。其二是目標太大,反而失去目標。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說:“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做到怎樣算怎樣,還必須有所要求,創造條件去實現更高的目標,但同時又要保證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因此,目標管理必須解決這兩大問題。
第一,以終為始——目標管理的核心(事有終始)
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就是大學之道里面所說的“事有終始”——先明確目標,才能知道從哪里開始。
有時候,我們把兩個要素放在一起,先說哪一個,后說哪一個,本身沒有什么關系,不會影響到結果,比如說:“我想吃西瓜和蘋果。”或者說:“我想吃蘋果和西瓜。”這都沒有什么關系。也或者說:“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言行和舉止。”或者說:“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舉止和言行。”這也沒有沒有多少區別。
因此,《大學》在說本和末,終和始的時候,為了避免一般人理解上的不到位,在“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后面特別強調了——“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也就是說次序和重要程度有本質的區別。
幾乎在每一次的培訓或分享課堂,我請大家一起朗讀這段話的時候,都肯定有人念成“事有始終”——因為大家習慣了經常說“做事要有始有終”。
先和后,這是很重要的,終在前,始在后,說的就是我們必須要先明確目標,才能知道從哪里開始,才能有計劃的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這才是快速成功之道。
關于次序的問題,在博弈類的競賽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先出哪一招,后出哪一招,結果甚至會大相徑庭,下棋、打牌、比武過程中的出招次序,可能一招出錯就直接影響勝負。
著名的田忌賽馬,就是一個典型的通過改變次序來改變結果的故事。
我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就是目標管理的重要性,因為選擇決定方向,方向是戰略問題,而努力是解決戰術的問題,如果你的方向都錯了,戰術再好,越努力離目標越遠,南轅北轍的故事說的就是這一點。
所以才有這句話:“成功者不斷修正方法,失敗者不斷改變方向。”
事有終始,以終為始,最簡單的理解就是:
如果目標不明確,我們會把時間浪費在很多與目標無關的事情上,在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上也會缺乏明確的方向,要么缺少學習,要么學了很多其實很少用到的知識,同時,也不會確定應該多交一些與未來成就自己有關的朋友,更談不上整合適合自己的人脈資源。
我們以創業為例簡單比對一下“以始為終”,走一步看一步,和“以終為始”根據目標去整合資源,從而更快速發展的區別。
在以前,一個人通過在餐館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并且認為自己可以開一個更好的餐館,于是自己出來創業,可是口袋里沒有幾個錢,只好先去開一個大排檔,過了2、3年,賺了一定的資本,再去做一家更大、更好的店子,生意不錯,然后,用賺到的錢過1、2年再開一家分店,苦心經營10幾年,開了4、5家連鎖店。這是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
而另外一種方式則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個大排檔經營得很好了,而且菜品有特色,很受顧客的歡迎,這時,他認為這件事情可以連鎖化,如果地段、裝修、服務再上點檔次,開幾十家連鎖店應該生意也會很好,但錢不夠怎么辦?人才不夠怎么辦?他可以寫一個商業計劃書,首先找到投資人,然后再整合人才,根據目標來進行規劃,也許這樣在2、3年間就能發展出上百家連鎖店。
因為長期從事營銷管理以及顧問工作,我們發現那些成長之所以緩慢,甚至是多年停滯不前的中小微企業,往往就是因為定不出一個正確的目標。
案例:
我曾經顧問過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三級企業,發現他們前三年所制定的銷售目標,每一年喊出的口號都是要銷售突破5000萬,每一年都只完成了1500萬上下。試想一下,如果你制定一個5000萬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本身不合理,那么我們相應的工作計劃是不是也不合理?在一個不太合理的計劃指導下去工作,最后的結果想必也不太理想。
而且,對于員工而言,第一年5000萬的目標沒有實現,只完成了1500萬,如果公司在本質上并沒有做出多少有價值的創新和改善,第二年又喊出5000萬的目標,那么,他們就會想,反正去年沒完成也沒怎么樣,那今年也就這樣算了吧,果然,第二年也就維持一個現狀。當領導第三年再喊出5000萬的目標,員工已經麻木。
久而久之,領導說話越來越沒有威信,而這個團隊也會越來越失去戰斗力,得過且過混日子變成一種常狀。
第二,階段性滿意目標——目標管理的關鍵(知止)
《大學》所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講的就是目標管理的關鍵,在于逐一的實現每個階段的目標,從而才能達到下一個階段。
因此,在進行目標的階段性分解之前,《大學》第一章的第二句就首先告誡我們:你可以有遠大的目標,但首先必須懂得“知止”,因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才,但都必須經過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成長過程,都要經歷幾個關鍵的成長階段,每個階段的轉折點和能力、知識結構等都有相對明顯的區別。因此,我們在每個時間段內都應該有一個相對滿意的目標,我稱之為“階段性滿意目標”。
在西方管理學中有一個關于如何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包含5個要素,用《大學》的話說,叫“知止有定,寧靜致遠”。
就是“知止”,確定有意義的目標,遵循SMART原則。
階段性滿意目標的SMART原則,我把它用“知止有定”四個字重新界定了一下。
首先,明確目標:從總體上說,這個目標是具體的(Specific),明確而不模糊的。
比如說,今年要實現3000萬元的年度銷售業績,而不是說,今年我們要更上一層樓,爭取比去年做得更好。
下面這個小故事更能說明目標清晰可見的重要性。
游泳的故事
費羅倫絲?查德威克是美國著名的游泳運動員,在她34歲的時候,決定挑戰一項紀錄:游過卡塔林納海峽。
1952年7月4日清晨,她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開始向加州海岸游過去。
那天早晨氣溫很低,霧也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他的船。15個小時之后,她又累又凍,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么也沒看不到……想想自己支撐不下去了,就叫人把她拉上了船。
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以為這只是為了激勵她而已。
最后她發現,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真的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兩個月之后她成功地游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游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鐘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干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當你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時,千萬別低估了制定可測目標的重要性。目標是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這就是說,你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有些人也有自己奮斗的目標,但是他的目標是模糊的、泛泛的、不具體的,因而也是難以把握的——這樣的目標形同虛設。
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同時還要滿足以下四個要求:
一、知:可知。目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可以進行度量(Measurable)的,是可知的,驗證這些目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我們在制定目標時,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描述——而要進行指標的量化。
比如,沃爾瑪,他們不說我們應該對顧客禮貌、熱情,而是用“三米微笑原則”將要求具體化,同時,為了避免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之下“微笑”的時候看起來并不令人愉悅,所以規定要“露出8顆牙齒”。
二、止:有邊界,夠得著。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Attainable)的,而不是沒有邊界的目標,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比如射箭,如果我們把靶子立在1公里之外,相信世界冠軍也力不從心,射不到標靶,更無從談及射中目標了。
又比如學習,剛進一年級的學生,要求他一個學期之后就能參加畢業考試,顯然也不現實。
三、有:有關。目標是與本職工作有相關聯性 (Relevant)的。
比如對于一個基本不需要用英語進行銷售工作的員工,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他們用業余時間努力提高英語水平——而對于從事外貿工作的銷售人員,則必須對英語水平有所要求。
四、定:定期完成。目標是有時間限定(Time-bound)的,注重完成目標的特定期限,而不是沒完沒了,遙遙無期。
比如說,這個方案下周五以前一定要完成,而不是說,大家盡量往前趕,爭取下周把這個方案確定下來。
目標與時間的關系
我們的一生,只能稱之為理想,十年以上,只能稱之為愿景,五年為戰略目標,三年為戰略規劃——在這些時間跨度內,目標管理是很難具體細節化的。試問,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誰能夠預料并精準計劃三年以后發生的事情?
因此,我大致對不同時間長度的目標概念進行了不同的界定,方便我們予以區分:
時間長度目標概念備注
1天工作安排目標管理的主要范圍能掌控的目標——3年以內
1周、1月工作計劃
1季度、1年工作規劃
3年戰略規劃保持初心與時俱進
5年戰略目標
10年以上公司愿景
一生理想
看到這張表,我們再回到我們前面講的為什么要“知止”,因為我們能掌控的目標,往往都是三年以內的,目標管理的主要范疇,我認為也在三年以內。
因為長期目標基本上不需要管理,只要堅持長期發展方向基本不變,甚至堅定不移——即所謂的“不忘初心”。
對于個人而言,我的建議是把目標管理的時間范圍限定在一年以內,每年實現一個具體的目標。
警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陷阱
經常看見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這么一條公式:
1.01365=37.7834
說的是什么呢?就是說,如果你每天進步1%,1年之后你的能力就是現在的38倍了。但如果我們能這樣進步10年,結果將非常恐怖:60億億倍。
所以這種說法靠不住,因為人的能力不是如此衡量的——我們的能力本身無法呈幾何級數的增長——事實上,可以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是能力組合運用所產生的效能。
但“每天進步一點點”的說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因為我們的確需要不斷進步。
說到這里,特別要提醒的就是警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陷阱。
首先,我們看一個非常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論”:
大約在250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統稱為芝諾悖論,其中一條就是——阿基里斯悖論:
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芝諾先生讓他和烏龜去比賽。已知的前提條件有2個:第一,阿基里斯的速度是烏龜的十倍;第二,烏龜在他前面100米開始跑,他在后面開始追。
芝諾先生得到的結論是:阿基里斯永遠不可能追上烏龜。
因為在比賽時,阿基里斯首先必須到達烏龜的出發點,也就是說,當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時,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個新的起點產生了;阿基里斯必須繼續追,而當他追到烏龜爬的這10米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個1米。就這樣,烏龜會制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制造出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芝諾當然知道阿基里斯能夠追上烏龜。
假如阿基里斯的速度是10m/s,烏龜速度是1m/s,烏龜在前面100m。實際情況是阿基里斯必然會在100/9秒之后追上烏龜。
但他提出的這個悖論,恰好能反應出“每次進步一點點”來跟對手比較所帶來的危害——之所以產生“阿基里斯悖論”所描述的結果,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整體思考,而是每次思考一點點。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在《重啟思維》中鄭重指出:“漸進作風是創新的最大敵人”。
每一步最優與整體最優
多少謬誤被重復成了真理?警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陷阱,這是典型的“每一步最優”思維。真正的成長來自于“整體最優”思維,以明確的階段性滿意目標來規劃行動。
量變引起質變不如質變引起量變。
條條道路通羅馬,可是我如果現在每天朝羅馬前進一步,估計死也沒到。
當企業遭遇重大的市場格局變化或需求變化的時候,“每一步最優”的決策只會令企業更行更遠,直至沒有翻身之日。
案例:
當手機購買成本和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之后,傳呼機生產企業和傳呼服務企業如果不按照“總體最優”的方式去從宏觀上去評估發展的可能性,及時洞察產業危機,迅速轉型,而是繼續按照“每一步最優”的決策方式去改進技術和服務,研究如何擴大市場份額,其結果只能是耗盡資源,無法自拔。
著名的膠片生產企業柯達公司退出市場,顯然也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每一步最優”的受害者。
隨著數碼照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傳統膠卷生意已經開始受到沖擊。雖然柯達1998年就開始意識到傳統膠卷業務必然萎縮,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于擔心膠卷銷量受到影響,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
2000年之后,全球數碼市場連續高速增長,彩色膠卷的需求開始以每年10%的速度開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達的數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最終兩大膠卷巨頭,柯達倒下了,富士公司則因為轉型迅速,在數碼技術上找到持續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職業成長目標管理
1.確定職業發展主線:請參考驅動力部分提到的“七線五級”原理。
2.確定成長目標:優秀個人還是管理者
的確有太多人不愿意成為管理者,只愿意成為一個專業高手。
比如我曾經在一家上市企業工作。這家公司的大區經理收入高的能達到30-100萬。然而在北京市場有一位資深的營銷人員,從來就不想擔任經理人——因為他不喜歡操心管理問題,但樂于跟人打交道,所以大客戶都維護得非常好,年收入也差不多上百萬。
3.確定階段性進階目標:
以營銷人員為例:比如說,我希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營銷總監乃至總經理。
階段目標是:
用1年的時間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人員;
再用1年的時間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主管;
再用1年的時間成為銷售經理;
在銷售經理的崗位上磨練1-2年,再通過升職或跳槽成為營銷總監。
這條成長路徑是我本人親歷過的,從一個小公司業務員到一家全國性品牌公司擔任總經理用了5年,基本上是一年一個臺階。
因為我有一個觀念:每一級崗位的工作最好做滿1年以上,夯實基礎比拔苗助長更能獲得有更強續航能力的職業價值。
4.根據階段性目標制定知識管理計劃:
a)充分了解自己的崗位工作職責、流程和標準。
b)了解本崗位在企業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其他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
c)掌握本崗位的勝任力構成。
d)建立自己的勝任力成長清單。
e)有計劃地管理自己的知識并學習和掌握。
f)在被管理的過程中學習上一級崗位的知識,為未來晉升提前做好準備。
5.努力工作,掌握細節上的差異,夯實能力。
6.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獲得客戶、同事和領導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