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詠蟬
唐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寫這首詩的時候,駱賓王時年28歲,屈居下僚十多年的他,剛剛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他的人生似乎苦盡甘來。
他實際上并沒有做過多大的官,但是總把家國大事放在心中,他曾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看慣了刀光劍影,對于現實的認識要比一直沉浸在長安繁華中的人理性。
駱賓王一生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他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女主當政,他見不得牝雞司晨,多次上書諷刺,惹怒了君主,遂得罪入獄??嗫鄪^斗瞬間化為泡影,實現理想和抱負一時遙遙無期。
他滿腔憂憤,卻只得在獄中,聽著鐵窗外的蟬鳴,低聲吟詠道: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秋蟬高唱,觸耳驚心,引得獄中之人不禁深深懷想家園。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聽到蟬鳴,想到自己,物我頓為一體。
想到自己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二十幾歲的年華,頭上卻已增添了星星白發?;叵霐凳陙?,坎坷不平,韶華易逝,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遙想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何嘗不是如這秋蟬一般引吭高唱?
這份感情,凄惻,委婉,表達的又曲曲折折。
讓人深思的是,這里還有一個“白頭吟”的典故。
卓文君被司馬相如拋棄后,曾作《白頭吟》以自傷。
詩云:“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詩里既有因為深愛而生出的恨,又有因為愛恨交織而生出的愿。
歸根到底,還是愛的,只不過恨不能終生廝守。
如今的他,對國家一片赤誠,卻被執政者辜負,早生華發,心中郁結,感覺自己就跟被司馬相如拋棄的卓文君一樣。
悲愁愛恨,一字不提,卻字字如是。
古詩中的夫妻關系,常常會拿來比喻君臣關系。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露重風多,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論上也受壓制。
小小一蟬如此之難,他亦如此。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沒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
他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來替他雪冤,這種苦悶可想而知。
次年,遇赦得釋。
幾年之后,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
他再一次拿起筆,起草著名的《討武曌檄》,慷慨激昂,氣吞山河。即便是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后來,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多年之后,一個天高云淡的秋日,一位叫宋之問的詩人來到杭州靈隱寺。
這兒登樓可觀滄海,出門即見江湖;寺內建筑典雅秀氣,如詩如畫。夜色闌珊,皎潔如水的月光灑在山澗溪流之上,波光粼粼,若明若暗,像一幅美麗而多彩的畫圖,秀色可餐,怡人舒心。
伴隨著略有涼意的夜風,宋之問閑庭信步,觸景生情,信口吟道:“嶺邊樹色含風冷……”
這句詩因為是偶然得之,故后面的句子就卡了殼。宋之問邊走邊思考,走到大雄寶殿門前,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帶著挖苦的味道:
“信口吟詩,風光就在嘴邊,何苦端著金碗要飯?”
宋之問借著微弱的燭光,發現殿內的蒲團上坐著一位和尚。他大吃一驚,之后腦子便冷靜下來,藝高人膽大。
和尚說:“我為你續上一句,石上泉聲帶雨秋,你看如何?”
此句平仄、對仗、意境和措辭皆佳,如此便知道此人不凡。
白天,他見靈泉寺背山依水,樹木蔥蘢,花香四溢,想寫一首詩《靈隱寺》留作紀念。“鷲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p>
然而,只想了開頭這兩句,便“山窮水盡”,思路枯竭了。今夜幸遇高人,何不讓他給指點迷津呢?
于是,他訴說了自己寫詩的苦惱。
那和尚聽罷,稍作思考,便說:“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p>
一石擊破千層浪。
頓時,宋之問便靈感一閃,文如泉涌,當夜就一氣呵成不朽名篇《靈隱寺》。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這首山水游記詩寫得章法嚴謹,對仗和諧,字字入畫,意境清新,立意高遠;其出類拔萃的藝術成就,自然也奠定了宋之問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寫罷,宋之問覺得,全篇最警策的一聯,仍屬老僧所贈之句也。
后來再也尋不到那位高人的蹤影。
經打聽,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中的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