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導致了時間和知識的碎片化。我們的學習有了無數的選擇和渠道,讓人有一種錯覺,我在學習在進步。但事實上,真理一直都存在,如果不經過自己的消化,它根本算不上知識,只能說是信息。所以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如何從洪水一般的信息中習得自己的知識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了。
在學習之前,我們首先要選取合適自己的知識來源。也許大家都曾經看過一些文章講到“微信學習是不系統的,碎片化的。哪怕豆瓣知乎之流,都只是看客的熱鬧。所以大家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看書,回到那個紙質的時代 ”。但我不能完全認同,沒錯,一篇再干的文章也比不上一本書講得深入,但是一本再熱銷的書也比不上新媒體更新得迅速。存在即合理,所以我們不應該否認碎片化學習的意義。我認為網絡學習和書本研讀同樣重要,但是我們不要一味追求多而全,每類知識只要找到一個最佳的渠道即可。就如公眾號,很多人加了很多,然后每天就花大量的時間在各公眾號間切換,到最后睡前想想,今天好像看了很多東西,但最后要他說出個123也無能為力。
今天聽了蕭秋水老師的課,她為我們提供了5招應對碎片知識,給了我很多的啟發。
1、目標導向。
每個人對于知識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清楚自己需要積累的是什么知識,然后不斷深耕,并有選擇性地屏蔽掉不相關的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給自己定階段性的學習主題,然后在自己的大腦開放主題端口,在平常的信息流中,遇到相關的知識碎片就開放,不相關就關閉。等碎片信息進來以后,就圍繞主題進行系統的整理,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模塊。
2、知識結構
當我們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主題學習以后,就要開始形成自己的知識樹了。碎片化知識就是樹葉了,雖然零碎但是積水成河;樹枝是不同的知識模塊,樹枝越長可掛的樹葉就越多; 學習能力就是樹干,樹干越高,可承擔的知識分支就越多;好學的心態就是樹根,根越多,吸取養分就越快。所以我們必須有意識為自己的知識尋找一個合適的結構作為載體,那么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碎片到底應該放到哪個分支上,而不至于盲目學習了。
3、化整為零
主題學習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如社群運營,這就包括了結構、玩法、變現等。所以我們需要做一個化整為零的動作,把主題進行細化,便于資料搜集和精細化閱讀,同時也能讓知識更好地消化。等每個小模塊都學習透徹以后,這根樹枝就會變得很粗壯了。
4、化零為整
知識碎片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系統,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掛到樹枝上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我們應該及時地消化整理并輸出,讓零碎的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另外,這里還有一個時間碎片化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做碎片化的學習。如隨身攜帶KINDLE看書,帶筆記本記想法,用手機錄音等,把碎片的時間好好利用起來。但這種時間不建議做深度閱讀,因為它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思考,這樣會減少很多有價值的輸出。
5、榨取碎片
善于利用工具和程序化,讓碎片時間利用最大化。如聽微課,寫微博、用手機錄下自己的想法、微信語音轉文字、把有用的信息拍照保留等。讓本來需要長時間的工作,通過熟練的流程和高效的工具,壓縮時間,提高效率。
碎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信息流中迷失,找不到方向,不知道重點,盲目地搜集,沒有很好的轉化。那樣你不是在學習,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來創造自己在學習的錯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