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圣嘆,我們可能并不是印象那么深刻。然而,在翻閱了他的諸多著作,了解完他的生平經歷后,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具有‘’矛盾‘’特性的人物。此人以才子自居,沉迷《水滸傳》卻討厭宋江,因聚眾告狀被砍首!
那么,究竟是金圣嘆是怎么樣一個人?依照他這種個性,他的一生又是怎么樣的?據歷史記載,他是明末清初人,生活在王朝興衰的轉折時期,上下動蕩不安,社會變化也是翻天覆地,小農經濟的衰敗,在靠近沿海地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萌芽,也帶動一些新思想的解放。他就是這批人中的一個,直率敢于挑戰傳統思想觀念,要想獨善其身也是門本事,可見他的人生注定不凡。
他家境貧寒,從小勤奮學習,飽讀詩書。他讀過很多詩書,也寫過不少的詩文,首先他的身份是一位文學家。他是富有才華的,然而更值得稱贊的應當是他的思想,他還有個身份是文學評論家,他評論過不少的文章,有《水滸傳》、《西廂記》、《左傳》以及杜甫為代表的唐詩類文作,也為曹雪芹的《紅樓夢》構思。當然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點評的《水滸傳》。
他十分喜愛《水滸傳》,對其中108單將的性格欣賞有加,對于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每個人性格有不同,有棱有角,各不相同,在某方面這也影響了他的性格形成。他討厭宋江,因為宋江的身份是一名官員,他認為君臣有別,作為朝廷官員,忠君愛國是沒錯的。與之不同的是他不屑科舉,不愛做官,不意追求功名利祿、升官發財之說,即便他后來中了秀才,生活時常也是拮據的。
我們都知道,《水滸傳》的結局,108將,死的死、傷的傷,最后宋江選擇了‘’招安‘’,在金圣嘆看來,他還是追尋做官,走仕途的老路,這和他的思想背道而驅。宋江的選擇并沒有如愿以償,換來的只不過毒酒一杯,宋江的心死了,他對君主失望,無情的不是君王,是當時的社會,奸臣當道,他們要想得到皇帝的重用,是不容易的。儒家思想在宋江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于是他一飲而盡,放棄了夢想選擇忠君,就像那句話說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在金圣嘆眼里,可笑又可悲,為梁山好漢的兄弟情深深感動,為他們敢于反抗權威、劫福濟貧,仇視貪官污吏,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勇氣稱贊,這和金圣嘆的思想不謀而合。
金圣嘆思想的‘’矛盾‘’不僅僅體現在他沉迷于《水滸傳》,卻厭惡宋江,而且,他還聚眾告狀。他因為‘’抗糧哭廟‘’,惹怒圣顏,皇帝要摘去他的首級,他不以為然,甚至還和二個年幼的兒子玩起了‘’對對子‘’,可見他還是幽默才子,他面臨死亡的從容不迫,令人動容。他早已看淡生死之事,這和他信奉佛教有關。我們不禁為這樣一位才子的離去而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