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禪葉
昨天孩子班級群里,一位家長發了一條質問老師的信息。
大致內容是說自己小孩成績差,希望老師不要攻擊自己的小孩,孩子上課沒帶書本不是什么錯,作業沒敢交是因為孩子怕交,一是不會做的留下來了,二是周末布置的畫報做了一部分,不知道怎么做才不敢交出來。
注意,這里這位家長對老師批評孩子不寫作業不帶課本上課的行為,使用了“攻擊”這個詞,攻擊是指什么,百度給的定義是發起或發動進攻,另一含義是激烈指責,中傷。
且不說老師究竟是怎樣嚴厲的批評才會讓家長使用了攻擊這個詞,首先在群里質問老師這種行為就相當愚蠢,群里有老師的電話,也可以私信老師,偏偏選擇在群里直接質問老師。
隨后班里老師給出了回復,她是這樣說的,自己教學從來對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作業不交,書本經常不帶,都與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關,家長應加強教育和督促。不寫作業要求補寫也是應該的,作業不會寫家長應該想辦法幫助自己的小孩,留下來給小孩單獨輔導了反而被責怪,那老師究竟要不要管你的孩子?
老師很理智冷靜的道出了事情的緣由。比起家長說的話,老師給出的回復更能讓人信服。
如果你小孩不寫作業不帶書本上課,老師都不能批評,那你讓他上學的意義在哪里呢?就像接下來幾位家長發言中的比喻,很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位家長直接指出那位家長的小孩不帶書本肯定不對,如果工人去工地干活,不帶工具,那是什么概念,作業不敢交是因為孩子怕面對,逃避責任!小孩要從小培養。
家長二先甩出了一個鏈接,題目是《孩子,希望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
然后說了這樣一段話:只有負責的老師才管學生。所以,對你要求嚴厲的老師,你不要心生敵意,反而要心懷感激。因為,只有負責的老師才會頂著種種壓力和風險,去苦口婆心或大動干戈地管教你。他期待你成才變好,才如此出力不討好。 這是傳道授業的悖論,也是為人師者的深情。
這段話很精彩,沒有直接和那位家長對話,而是直接表明了老師的重要性,之所以對小孩嚴格也是為了讓他成才。
雖然我與班上老師沒有怎么打交道,就我對兩位老師的印象,平時學習對孩子確實有要求,只能說比較嚴厲,但是孩子碰到嚴厲的老師不是更有利于他的學習嗎?我相信哪個父母都不希望孩子碰到一個不負責的老師。
嚴是愛,松是害。
現在每家每戶都只有一個孩子,看的寶貝是人之常情,但是既然你把孩子送到學校,也是想他成才,孩子既不交作業,又不帶課本上課,家長不反思自己,反而還責怪對孩子有要求的老師,這是哪一門子的道理?
其實大部分孩子資質都很普通,最后能區分開來就是靠父母的栽培和孩子的努力程度。
現在教育越來越提倡家校結合,家長的陪伴也越來越重要。電視上采訪的那些高考狀元,基本上都是有父母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優質的陪伴。
這位在群里抱怨的家長,不僅沒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為孩子找各種借口開脫,現在孩子小,你可以為他說話,以后他到社會上遇到問題,你還能幫他解決嗎?
耳濡目染,不學以能。
人是環境的產物。父母的態度,會悄然影響孩子的一生。
與其抱怨對孩子嚴格要求的老師,不如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