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準則 The Rules
準則1 工作要深入
由戴維·德懷恩的極樂機引入第一條準則,工作要深入。那為什么需要極樂機這樣的工具幫我們記住專注這么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都有將注意力轉移到某種膚淺事物上的沖動。而且,大多數人低估了這種沖動出現的頻率及其力量。威爾海姆·霍夫曼和羅伊·鮑邁斯特研究證明: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因此,「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于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并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1. 選定你的深度哲學
1.1 你必須精心挑選一種適用于你所處特定環境的哲學,因為不匹配的哲學會讓你在深度工作習慣成形之前脫離軌道。
1.1.1 禁欲主義哲學(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唐納德·克努特,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指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1.1.2 雙峰哲學(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卡爾·榮格,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于深度追求,剩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這種劃分深度和開放時間的做法可以在多個時間層級上實現。
【例如在平時工作日,可以用以處理工作相關郵件,完成任務;周末可以作為深度工作的時間,用一天的時間看一本書,寫文章,或者練習英語】
「同時,雙峰哲學特別適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實質投入便無法取得成功的人。」【比如,不在工作日上班,就沒有薪水??】
1.1.3 節奏哲學(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這種哲學認為輕松啟動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換言之,其目標是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節奏哲學下或許難以達到雙峰哲學追隨者喜好的最高強度深度思考。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更符合人類的真實天性。節奏日程安排者通過雷打不動的慣例支持深度工作,確保能夠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時間里往往能夠累積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長。」
【這也許是最可行的方法。身邊有很多人,都有早起的習慣,每天早晨固定的兩個小時成為一個固定的節奏,不僅可以節約精力去決定何時深度工作,而且提供了一個固定的時間段,用來完成一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的事情,長此以往,實現積累帶來的成果。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早起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需要自己實踐,去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能夠有雷打不動的時間塊進行深度工作】
1.1.4 新聞記者哲學(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稱作記者哲學。
「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正如我在本準則的開頭所述,使頭腦迅速從浮淺轉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來。未經練習,這種轉換可能會嚴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儲備。」
「這種習慣同時還需要你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堅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將會成功。這種堅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職業成就基礎之上。」
【比如公眾號運營者每天寫作一樣,大v們更容易運用記者哲學,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每發布的一篇文章,有上千上萬粉絲的瀏覽,而且有得到豐厚物質報酬的機會;而小號的運營者,可能每發布的一篇文章閱讀量都不會太高,轉發量微乎其微,更談不上物質報酬,所以更難運用這種隨時可插入式的深度工作方法。】
2. 習慣化
2.1. 通過普利策獎獲得者,傳記作家羅伯特·卡羅,查爾斯·達爾文的例子說明,「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養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樣嚴格內化的習慣。」
2.2. 培養自己的深度工作習慣時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2.2.1 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你的習慣中需要指定一個深度工作的場所。會議室?圖書館?
2.2.2 工作開始之后你將如何繼續工作。習慣需要規則和程序,例如,明確每一個小時有什么產出
2.2.3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習慣要確保大腦能夠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腦在高深度水平下運轉。一杯咖啡,或者足夠的食物,或者整潔的工作環境
3. 要有大手筆
4.1 通過JK 羅琳寫《死亡圣器》的例子引出深度工作的另一個策略,要有大手筆。「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都只為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由此你也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現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勵和能量。」「這些舉動推動你的深度目標占據心理優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鎖必要的心理資源。」
4. 不要獨自工作?
4.1 偶然創造力理論,即當允許員工與其他聰明的協作者相遇,就會有新想法涌現出來。
4.2 通過麻省理工的20號樓,貝爾實驗室,斯塔特中心的例子說明,「關鍵在于保持一種中心輻射型的布局:時常來到中樞區域與他人交流想法,同時也保留獨立的輻射區域,可以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處理偶遇的想法。」
4.3 在回到輻射區域后,解決某些類型問題的時候,利用共享的白板與他人合作與獨自工作相比,可以將你推入到更深入的狀態。
4.4 結論:首先,紛擾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敵。將對意外發現的追求和深度思考分開;第二,即使退回到輻射區域做深度思考,在適合使用白板效應的時候,也要充分使用。
5. 像經商一樣執行
5.1 克里斯坦森《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中描述了四種原則(4DX),幫助公司成功實施高水平的戰略,這四種原則也可以用于個人工作習慣的培養上,幫助實現深度工作的目標。?
原則 1: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執行需要專注于少量“極端重要的目標”。「大衛·布魯克斯“專注的藝術”中說到:不要對那些從信息大雜燴中找到的瑣碎分心之事說“不”,而是要對那些激發你無盡渴望的事情說“是”,讓這些能激發無限渴望的事情擠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則 2:抓住引領性指標
「引領性指標引導你將注意力轉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內可以直接控制的行為上,并會對你的長期目標帶來積極的影響。 對于專注于深度工作的個人而言,確定相應的引領性指標非常容易:專注于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狀態時間」。
原則 3: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
「要想一個個體專注于深度工作,用于深度工作的時間應該作為引領性指標。」并將這種引領性指標制作成個人的計分板。計分板要求簡單,醒目,有效。可以幫助我們將累計的深度工作時長和結果相聯系起來,并且可以矯正每項成果需要的時間投入的預期。
原則 4:定期問責
「推薦每周回顧的習慣,在每周回顧的過程中你可以制定下一周的工作計劃。」慶祝表現好的一周,找出表現不好的原因,找出確保好分數的方法。
6. 圖安逸
6.1「每天在職業問題之外時常享受一些自由時光,這樣才能使你得到——雖然聽來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閑散安逸。」
「工作日結束的時候,在第二天早晨到來之前,屏蔽掉對工作問題的擔憂——晚飯后不要查電子郵件,不要回顧白天的對話,也不要籌劃如何處理即將到來的挑戰;徹底屏蔽與工作相關的思考。」
【在讀完這個部分之后,我嘗試著運用這種方法。在連續工作了一周加上周末之后,周一晚上,我決定“圖安逸”。我沒有打開公司電腦,洗漱完畢后,開始看書寫讀書筆記,正常12點睡覺。周二的白天,我感到神清氣爽,滿血復活,甚至同事都說感覺今天像換了一個人,正是因為大腦在晚上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原因 1:安逸時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無意識思維理論(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UTT)——理解有意識和無意識思考在決策中所起作用的一種嘗試。從更高層的角度上,這個理論提出在需要嚴格規則應用的決策中,必須要采用有意識思維。另一方面,對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項模糊不清之處,甚至存在矛盾和約束條件的決策,無意識思維或許更適合。」
屏蔽工作的習慣并不一定會降低你高效工作的時間,反而會使你開展的工作類型多樣化。
原因 2:安逸時光有利于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復原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ART 認為在自然中度過時光可以提升個人的注意力。ART 認為要保持專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這種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專注就很困難。」
「自主性引導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得到復原,只要你能停下相應的活動一段時間。」而如果晚上不停的查看郵件,或者晚上連續加班,就剝奪了自主性注意力復原所必需的無干擾休息。
「只有徹底放下,直到第二天開始之前不再工作,才能說服你的大腦充分放松,開始補充能量,為接下來的一天做好準備。晚間擠出一點時間工作可能會降低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以致最后完成的工作比屏蔽工作還要少。」
原因 3:晚間安逸時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沒有那么重要
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對于新手來說,每天一小時左右的高度專注工作似乎已經是極限,專家而言,可以長達4小時,但是基本上不能再長了。如果白天安排足夠合理,工作時間就應該已經達到每日深度工作的極限,晚上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到有效深度工作。所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會是高價值產出的活動,不會對事業的精進帶來真正的益處。
【針對這一點,我的看法是,前提是白天的安排足夠合理,有真正的深度工作的時間,而不是一直在處理浮淺事物。現實中更常見的情況是,白天由于各種被打斷,不能進行深度工作,而是用晚上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要想不再占用晚上的時間,就要提高白天的效率,更加合理的安排時間。這種“安逸”倒逼“深度”的方式,會極大的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質量。拿我的經歷舉例,我在白天工作的時候,因為計劃晚上要讀書,寫讀書筆記,所以我會在白天更加有效率的完成工作。這樣就可以做到所謂的兩不誤】
6.2 以上三個理由支撐著我們每個工作日都有嚴格終點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如何實施的小技巧。
6.2.1 「一旦工作日終了,就不能讓任何職業相關的事情侵擾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這其中尤其包括查看電子郵箱,以及瀏覽與工作相關的網站。」短暫的工作侵擾也會形成自我強化的干擾流,持續長時間阻礙屏蔽優勢。
【經常會出現,睡前看一封郵件,整晚都在做和這封郵件相關的人和事的夢】
6.2.2 「要有一套嚴格的停工流程,在工作日結束的時候使用,以使你成功結束一天工作的概率最大化。更詳細一點講來,這種管理要確保每一項未完成的任務、目標或項目都得到回顧,而且每一項你都確認過,不是(1)有計劃確信可以完成,就是(2)保存在一個地方,恰當的時候可以再取用。整個過程應如算法一樣嚴謹:一系列你一直遵循的步驟,一步緊接另一步。結束的時候,要說出一個預設的短語,表明完成。(我完成整個流程的時候會說:“停工完成。”)」
6.2.2.1 「將頭腦里或一天中隨手記下的所有新任務轉移到辦公任務表中。」
6.2.2.2「迅速瀏覽每一個清單中的每一項任務,然后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后幾天的安排。」
6.2.2.3 「利用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計劃。一旦計劃制定完成,我會說:“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時間就結束了。」
6.3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描述未完成的任務主導我們的注意力的能力。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和EJ馬西卡姆博的一篇論文“假裝做完了”,在工作結束后,針對沒有做完的事情,制定一個計劃,可以有效降低蔡加尼克效應。「因此,為某一項目標制定一個特定的計劃或許不僅有助于實現這個目標,而且還可以解放認知資源,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學生工作太多做不完,晚上總是睡不好,一位同學曾經交給我類似的降低蔡加尼克效應的辦法,雖然那個時候并不知道這種效應。她建議我每天晚上把剩下沒有做完的事情,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將這張紙鎖在抽屜里,告訴自己,這些事情先放在這里,明天起來,我會打開這個抽屜,繼續完成。這種方式,將大腦從每時每刻都要跟蹤這些工作的職責中解放了出來。】
【現在的生活中,我會經常使用一個記事軟件Clear,雖然是一個付費軟件,但是其簡單明了的設計,讓它成為幫我記錄生活中需要做的瑣碎事情的好幫手。每次突然想起要做某件事情,我會新增一項任務,并且設置一個預計提醒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將大腦從時時刻刻需要提醒自己這件事情中解放了出來。到了計劃的時間,軟件會自動提醒,如果此時不方便完成,可以方便快捷的修改時間,進行下一次提醒。這樣,會避免遺忘一些重要的事情,并且節約大腦的能量】
「定期休息大腦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質量。」「掌握了精力復原能力的你在白天比那些筋疲力盡的同事做事更加深入,由此可以完成絕對多量且真正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