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奧·康普諾利的《慢思考》,是一本教我們在紛紛擾擾的世界如何保持專注的書。
你是否有經歷這種情況?當你伏案寫一個很重要的策劃案的時,手機傳來了提示音,你立即拿出手機,瀏覽了一下信息并很快處理完畢。然后,順便,你進入微信,點進朋友圈快速瀏覽,發現了一篇不錯的文章,于是手指一動轉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覺得意猶未盡又點進了該文章所在的公眾號,進入歷史文章挨個翻了一遍?;蛟S,你覺得還不過癮,又動手搜索了相關類型的其他信息或圖片來瀏覽……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流逝了,或許期間你還接了幾個電話,發了幾個郵件,幫同事復印了一份文件,但是除此之外,你又收獲了什么呢?你原本伏案的那個重要策劃案,你終究還是沒有寫出來。
看看古往今來的名人名士他們是如何說的吧。
荀子在《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p>
愛因斯坦曾說:“并不是說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得更久而已。”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日本作家春上村樹也曾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睜著眼卻什么也看不見。”
曾經有人問愛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愛迪生答道:“每個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個小時。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們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卻只做一件。如果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件事情、一個方向上,一樣會取得成功?!?/p>
專注力,這幾乎是左右有所作為人士的成功秘訣。
特奧·康普諾利的這本《慢思考》正是寫給那些想要保持自己的專注力,希望更了解自己大腦、打破束縛大腦的無形枷鎖、提高自身智力生產力的人。
如果你是一位腦力勞動者,如果你想要釋放大腦的最佳潛能,這本書便是為你而寫。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解釋了大腦的工作機制,心理學家表明,我們擁有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思考腦”、“反射腦”、“存儲腦”,思考腦慢而成熟,反射腦快而原始,存儲腦時刻等待空閑。第二部分,解釋了一旦忽視大腦的優勢與劣勢,就會給自己的大腦套上無形的鎖鏈。大腦的鎖鏈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還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第三部分,提出了解開大腦鎖鏈的措施——慢思考,其中包括一些具體的小竅門、小游戲和小實驗。這些解決方案既有針對個人層面的,也由針對公司和及層面的。
有一些理論你或許并不清楚。比如:
1、批量處理的效率遠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
平均而言,30分鐘不受打擾地處理一個任務,效率要比3個10分鐘高三倍。不受打擾地工作能夠大幅度提高效率。這就要求我們一次完成一個任務,如果任務所需的時間很長,無法一次完成,那就把它分成相對完整的幾個部分,每個部分至少應該留出45分鐘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完成。
這是因為思考腦無法串行處理多任務,而且不斷的切換任務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2、很多人眼中的“浪費時間”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前面已經說過,我們擁有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思考腦”、“反射腦”、“存儲腦”?,F代的功能性掃描技術發現,思考腦和存儲腦保持著平衡:其中一個激活的時候,另一個進入休息狀態。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暫時從現實中抽離,讓思考腦空閑先來的時候,存儲腦才開始順利執行信息處理的任務。
簡而言之,外界的輸入越少,思考腦的需求越少,存儲腦的檔案管理系統就越高效。所以,定時放空大腦,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對保持智力生產力和創意來說,這樣的放松至關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的“浪費時間”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3、有四種因素會讓生活中的“普通”場景充滿危險,這四種因素分別是: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負面壓力和睡眠不足。
在風險管理中有一種理論叫“瑞士奶酪模式”。按照這種模式,每一級的預防措施就像是一片瑞士奶酪,這些奶酪一片片地疊放起來,形成完整的安全系統。盡管每一級安全措施都試圖減小甚至排除所有風險,但總會有漏洞存在。若是出于某種原因,奶酪上的漏洞連成一線,可怕的事故就會出現。
因此,要求我們在面對各種工作和事務時,最好離線處理事情,而對于瑣碎的雜事則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批量處理;其次,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再次,合理安排任務,消除慢性壓力。
如果你想更專注于某件事,那就管好自己的手和腦,遠離手機,遠離喧囂,安靜下來,深入思考,專心致志的挖一口井吧。
或許,你可能覺得特別艱難,但上帝說不準已經給你準備了驚喜。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慢下來。腳步慢下來,思考慢下來,開啟慢生活。因為它更健康,在午夜安眠之前讓人充實而有所得,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END————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