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寫過一篇文章,關于在大腦超載時代,為什么我們放不下手機,離線思考,保持專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特奧·康普諾利在《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中指出:我們之所以成為手機控是因為我們的天性使然。想詳細了解請戳這里:十種本能揭秘為什么我們放不下手機,離線思考,保持專注?
大家看后都深以為然,紛紛留言:
“確實是這樣,感覺離不開手機”
“我想脫離它,可是總是控制不住地去刷微信、微博、追劇”
“感覺一直被手機綁架,要學著開始與手機保持距離”
“其實不是害怕離開手機,只是怕了孤獨寂寞”
......
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手機控”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改變,卻苦于沒有科學有效的方法。
雖然我們心中住著一位荒野居民(緣于我們祖先的基因),我們是天生的條件動物,我們天生熱愛眼下的滿足,我們天生容易養成習慣,我們天生傾向于快速反應,我們天生好奇,我們天生熱愛興奮感,我們天生追求確定性,我們天生需要歸屬感……
但是特奧·康普諾利在《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中給我提供了一套科學方法教我們如何深入思考,如何保持專注。
我們為什么要保持專注?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并不是說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得更久而已。”
村上春樹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睜著眼卻什么也看不見。”
史蒂夫·喬布斯在評價Mac電腦時說:“等你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你會想出很多復雜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確實錯綜復雜。大多數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數人會繼續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終理解問題背后的深層規律,找出簡潔優雅的方案。”
可見,我們需要專注。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享受這種愉悅感。
我們每天被各種瑣事纏身,刷朋友圈,玩微博,思維混亂,精神分散,手足無措,效率低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專注力。
學會保持專注,雖然我們可能不會取得愛因斯坦、村上春樹、喬布斯那樣的成就,
但是離線思考,保持專注至少可以讓我們高效工作、有序生活,輕松自在無負罪感的生活。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研究表明,我們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思考腦、反射腦和儲存腦。
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勞。
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
存儲腦時刻等待空閑,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
1、慢而成熟的思考腦:無法一心二用。
思考腦一次只能處理一個想法及其環境。思考腦之所以無法同步處理多任務,其瓶頸在于我們有意識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意識的注意力意味著我們能夠處理期待的、相關的刺激,同時排除不想要的、無關的刺激。在同一時間內,思考腦無法有意識地專注于多個想法,就連兩個都不行,除非這兩個任務都非常簡單,只需要占用大腦一個半球的注意力。除此之外,你是不可能聽別人說話,一遍看書的。
不信,你試試。
2、快而原始的反射腦:總喜歡抄捷徑
反射腦的反應速度很快,可以極大地幫助行動緩慢的思考腦。如果沒有反射腦來掌管那些無須思考的常規性事務,我們的思考腦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空間來完成自己的任務。
反射腦會持續不斷地迅速產生各種直覺、第一印象和感覺,并將這些信息輸送給思考腦。這類“快速通道”通常是無意識的,或者會慢慢變成無意識的,就像閱讀、騎自行車和開車一樣,一旦你學會了就不可能再忘掉。
但是,如果一直跟著“直覺”走,哪怕是行家里手也會犯下大錯。
所以,不要太過信任反射腦,你必須開動思考腦,質疑反射腦提供的建議。
3、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放松至關重要
存儲腦無法與思考腦同時工作。只有當思考腦空閑下來,也就是當你進入休息和睡眠狀態時,存儲腦才一刻不停地整理、操控、儲存、更新腦子里的信息,以便讓我們從中歸納知識,得出見解。
睡眠期間,存儲腦可以調用你全部的腦容量,組織、存儲所有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和你的思考進行綜合,結合檔案架深處的長期記憶,填補思維空白,建立富有創意的新聯系,最后得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思路。
所以,如果你想維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充足的睡眠至關重要!
我們如何保持專注?
1、建立待辦事項清單,運用艾森豪威爾原理,確定事件優先級。
每天晚上花五分鐘確定第二天要完成的待辦事件清單,根據艾森豪威爾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四象限法則”,將待辦事件分為:重要而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而且不緊急四個象限,以此確定事件的優先級,安排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真的認真這樣做了,你會發現你喜歡的上網、追劇、刷屏活動,應列為不緊急而且不重要象限,這一象限的活動占用時間應不超過1%。而你計劃了很久要學習的英語、寫作、PPT應列為重要但不緊急象限,這一象限活動占用時間應為70%。仔細算算,你花了多長時間?
要讓艾森豪威爾原理發揮最佳效果,你必須清楚以下兩點:
· 你的優先級是什么,不光是工作,甚至包括整個人生?
· 什么活動能為你帶來最大的價值、最多的快樂?
2、善用帕累托法則,徹底離線,抽出固定時間,完成專注的工作和對話。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也即“二八定律”表明,20%的活動創造80%的效益。反過來說,80%的活動只產生20%的效益。
如果太多的任務讓你不堪重負,你需要過濾一下,花幾秒鐘時間來判斷,這個任務是否屬于高價值的20%。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請集中注意力,騰出時間來優先處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別管它了,除非它讓你非常愉快。
比如說,隨時刷新社交媒體,這是一個極端低效、容易上癮的行為,浪費大量時間,而且永遠不可能屬于那20%。
離線方法有很多:
1、每天只檢查兩次郵箱,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2、在高效時間段,將手機靜音,專心處理重要的事情。
3、定期躲進附近辦公室享受一段不被打擾的時光。
4、精減手機APP和微信訂閱號。
5、固定時間碎片化閱讀,如公交、地鐵上。
總之,只要你想做到,方法就有很多。
你可以忘記所有建議,但只要實施了這一條,就足以提升你的智力生產力。
3、了解思考腦運作機制,批量處理事件,盡量減少切換次數。
如前所述,思考腦無法一心二用,如果多任務并行,就必須在任務之間來回切換,這樣不僅會消耗我們大量的能量,而且也極大地影響工作效率。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批量處理,將相同的任務盡量安排在同一批次處理,減少思考腦的切換次數。
研究表明,批量處理的效率遠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平均而言,30分鐘不受打擾地處理一個任務,效率比3個10分鐘要高3倍。如果任務比較復雜,或者多個任務屬于完全不同的領域,那么不受打擾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務并行高4倍。與此同時,與不斷切換任務的10個3分鐘相比,連續不受打擾的30分鐘能讓你的效率提高10倍。
4、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讓存儲腦帶來更多驚喜。
前面提到過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思考腦在運轉的時候,存儲腦處于休息狀態。很多人在白天見縫插針,抓緊每一秒瘋狂使用智能手機,因此存儲腦完全沒有時間處理海量信息。不過在我們睡眠期間,“存儲腦”終于找到了機會,整理、儲存、識別尚未消失的信息。
研究證明,8個小時睡眠能夠明顯改善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記憶力、學習并保存動作技能的能力,以及創造力。通過腦部掃描,我們甚至能直接看到部分區域變得更加活躍。所以,在睡醒的那一刻,人們常常會靈光一現,找到前一天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解決方案。
長期晚睡,不僅有害健康,還會使自己變笨。
因為大腦中大量的信息處于混沌狀態,未經存儲腦加工處理,不僅會是自己反應變慢,還會使自己的記憶力變差。
從這一刻開始,規律作息,讓存儲腦帶來更多創意和驚喜。
想了解更多關于高效工作,精力管理內容,可閱讀我的其他讀書筆記,請戳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