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如果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那么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地。做品牌也好、做產(chǎn)品也好、甚至做人也好,都會強調(diào)從用戶的需求出發(fā),也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南轅北轍的方向性錯誤。
可是,這個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需求”到底該怎么洞察呢?小白在此總結(jié)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需求=完美的場景狀態(tài)-實際的場景狀態(tài)
我們以一個生活中的案例來詳細說明,這個公式的含義、以及使用方法。
人物背景:小白是一個奔三的單身小白領(lǐng),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相貌出眾,性格成熟,拿著年薪幾十萬的收入,他有一個一直暗戀著的女神。剛剛過去的情人節(jié),小白會有怎么樣的需求呢?
也許你會哈哈大笑,這么簡單的問題,小白的需求當(dāng)然是向女神表白啊!不急,我們按照公式來做一個分析:
完美的場景狀態(tài):情人節(jié)這天,小白約女神在一家幽靜的餐廳享受燭光晚餐,聊到開心處,小白手捧鮮花向女神表白,女神答應(yīng),從此小白告別黃金單身汪的生活。
實際的場景狀態(tài):情人節(jié)這天,小白約女神吃燭光晚餐,女神表示有約,婉拒,小白的表白計劃還沒開始就宣告失敗,繼續(xù)過著黃金單身汪的生活。
需求=完美的場景狀態(tài)-實際的場景狀態(tài):這兩種場景狀態(tài)差別的原因在于,小白有沒有約到女神,只有約到了女神,才有可能發(fā)生后面的事情,所以,小白的真正需求是:如何在情人節(jié)這天,成功約到暗戀的女神,而不是向女神表白,向女神表白只是燭光晚餐的最終結(jié)果而已。
發(fā)現(xiàn)沒有,用戶的真正需求往往不是我們想的那么簡單,我們只有基于用戶當(dāng)下的場景,做具體的分析,才有可能洞察到用戶真正的需求。
下面再舉一個我曾經(jīng)做過的活動案例:
背景:幾年前,風(fēng)靡一時的大黃鴨來到南京莫愁湖公園進行展覽,由于我們的公眾號定位就是南京本地吃喝玩樂小達人,而且剛起步開始做,所以借著這個熱點,我們想要策劃一場以推廣微信公眾號為目的的活動。
完美的場景狀態(tài):游客三五成群來到莫愁湖公園,找到大黃鴨展覽的位置,欣賞大黃鴨的造型,侃侃而談大黃鴨的周游歷史和趣聞,找到最佳角度給大黃鴨拍照、自拍,發(fā)朋友圈。
實際的場景狀態(tài):游客三五成群來到莫愁湖公園,經(jīng)過摸索找到大黃鴨的展覽位置,來回走走停停,找到欣賞大黃鴨的最佳位置,又來回走走停停,找到自拍的最佳位置,手機百度一下大黃鴨的周游歷史和趣聞,節(jié)選有用的信息,發(fā)朋友圈。
需求=完美的場景狀態(tài)-實際的場景狀態(tài):游客兩種狀態(tài)的差別在于,前者毫不費力、后者做了很多的無用功,所以,游客來觀賞大黃鴨的需求在于:觀賞大黃鴨的最佳攻略是什么。基于此,我們的公眾號推出了一期玩轉(zhuǎn)大黃鴨攻略文章,推出當(dāng)天便吸引粉絲近兩千人。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洞察到對方真正的需求,便能事半功倍。
愿這個簡單的公式能夠幫到你。
歡迎交流:公眾號:品牌小白,微信號:Guo-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