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Morisse
在2017年,人工智能是熱門話題,其巨大的商業潛力與未來人類存在的意義都是熱點。但是不能忘記AI在學術界有著悠久而復雜的歷史,并且這不是第一次喚起人們的期望。當下的熱潮僅僅是曇花一現,還是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呢?
2016年在學術界,甚至主流媒體,都出現了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議。下面是很多媒體在近幾年的所講的故事,基本上概括為3個方面:
- 在科學或技術方面,主要是關于技術的突破,例如可以做最好的圍棋選手的AlphaGo。由于圍棋在一局中可能的落位方式甚至超過了宇宙中原子的個數,這項技術被很多人認為還要很多年才能實現。
- 在生產和商業方面,主要關于一些智能助手的發布和升級,例如siri,alexa,Google Assistant,或非常熱門的正在開發中的自動駕駛技術
- 在宏觀方面,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全球化影響,比如我們會提出,人工智能會帶來的是地獄還是天堂?
AI成為熱門話題的原因很簡單:爭論的焦點在于人工智能終究會或者應該會成為的樣子,這些爭論卻無法解釋人工智能是什么,或者人工智能本身的含義。這是FABERNOVEL決定寫關于人工智能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初衷。
這是個起點,任何人都在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定義人工智能比發現它潛在的危險更有必要。所有熱烈討論源自人工智能可以是一個領域,一個趨勢,一種機會或者一種威脅,但首先人工智是一個擁有60年短暫而豐富的學術領域。一個破碎,充滿悖論的學術領域。
人工智能還是對悖論的愛
悖論一:不可能的定義
沉浸在人工智能中,很快就有第一個明顯結論: 一直以來有一個標準化,全球化的定義來表示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這個名字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數學家 John McCarthy在Dartmouth夏季研究項目中使用了這個詞,就會排除其他相關領域,例如自動化理論,控制理論,給它一個恰當的定義。
現在確實有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定義。第一種定義方式被稱為”本質主義“, 主要著眼于定義一個系統的終極目標需要按照類別分類。AI研究者Stuart Russell和 Peter Norvig在其他人的定義(藝術,創新,學習系統)中總結了4中方式:
- 像人類那樣的思考
- 理性的思考
- 像人類那樣的行為
- 理性的行為
重點是人工智能到底是一個過程(思考的方式)還是一個結果,以及是否智能與模擬智能殊途同歸。
除了這個,與其互補的一個定義,被稱為”分析“,表示可以展示出一些創造人工智能的能力。例如機器視覺,知識表征,推理,語言理解, 以及計劃一次行動的能力。
根據這個觀點,借用Allen Newell 和 Herbert Simon的話,”并沒有一種智能原則,就像沒有那種傳遞生命本質的生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