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軋鬧猛,吳語方言,湊熱鬧的意思。
? ? ? 這句話的由頭是從鬧猛來的。
? ? ? 什么是鬧猛?新店開張,新貨上柜,街上有新聞,弄堂來迎親的,路人爭執,鄰居來稀客,……凡有動靜,都算鬧猛。
? ? ? 鬧猛了,大家來看。看鬧猛的人多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就不能不用點力氣軋進去(擠進去),看個靈清(清楚)。
? ? ? 在通元,一直以來,法喜寺前是當地人們軋鬧猛的首選。廟會、迎燈、水龍會、看神戲,一年總要在法喜寺前軋個幾趟鬧猛。
? ? ? 寺廟,自然少不了廟會。通元廟會稱“迎神賽會”,俗稱“迎會”或“老爺出位”。法喜寺本身沒有廟會,但卻是當地最盛大的農歷二月十六“迎會”的一個重要節點。屆時,姜家潭廟、大郎廟、潭橋廟分別抬出總管、土地、關帝三尊神像,以“五方”、“許愿犯人”、“小鬼”前引,旗幡大鑼開道,緊隨各式戲文人物、拜愿隊、提香隊、肉心燈、挑木佬(老)頭擔、高蹺隊等隊伍,在數十面各色龍鳳彩旗掩映下,由吹奏弦樂的陰陽道士或牌子藝人殿后,去各處出位巡游。
? ? ? 巡游從東市的寧海寺集中出發,途經方家場、顧家場、石橋頭、姚家灘、岸橋頭、南長浜、北長浜、橫屋廊、歸家浜、法喜寺、邵家浜、朱家弄、道塘廟、吳家堰、呂蒙墩、馬家門、東岳廟等地。時間長達三天,分別在法喜寺、東岳廟過夜。到時,法喜寺場上“神戲”開演,牌子唱曲,雜耍開場。各地商賈小販、郎中力士、卜相算命、江湖藝人等,紛紛前來搭棚擺攤設場子。當地四鄰八鄉的村民不約而同前來“軋鬧猛”,人山人海,熱鬧到深夜。
? ? ? 海鹽文書曲目《通元迎會景致》中有如此描述。“二月里,是初頭,先迎土地總管會;第三日,關帝會,天氣日常大日頭。到著格日男男女女無其數,街浪軋斷像潮推。”(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到了這天,男男女女無數人上街,街道堵塞,擠得象潮水來了。)
? ? ?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法喜寺場上最鬧猛。鎮上有迎燈鬧元宵的習俗,通元和袁花、澉浦、六里等集鎮的店主老板或有財有勢的地方士紳紛紛出資出燈,有龍、虎、魚、兔、西瓜、南瓜等動植物燈,還有古裝戲目燈、寶塔燈、抬閣等。當然,最精彩的還是滾燈巡演。滾燈有紅心燈(文燈)和黑心燈(武燈)之分,其中黑心滾燈屬比武爭霸。當地有民謠:“劃水橋,方家場,滾燈出到環橋頭;環橋落北三浜打,滾燈摜勒環橋漾。”說的就是當年武滾燈爭霸的盛況。那幾天,遠近四鄉的人們成群結隊軋鬧猛,匯集鎮上西市王家大宅場周或法喜寺場上觀燈,通宵達旦,六七天方散。? ? ? ? ? ? ? ? ? ?
? ? 農歷五月二十也鬧猛。當天,有水龍會,鎮上所有救火水龍(俗稱“洋龍”)在法喜寺、岳廟前的秦溪(市河)岸邊集中會賽,進行試噴和檢修。屆時,四路八鄉人群匯聚鎮上軋鬧猛,爭相觀看。
? ? ? 廟會、觀燈、水龍會鬧猛,關鍵是舊時通元地區,每逢廟會節慶,都有邀請戲班演“神戲”之舉。其中,數法喜寺、道塘廟兩處最盛。當時戲臺均是可拆卸的木結構,演戲前搭在寺廟前河港對岸,觀眾隔河觀看,有京劇(俗稱“京班”)、越劇(俗稱“紹興戲”)、皮影戲(俗稱“羊皮戲”)等,后來還有木偶戲、馬戲雜技、電影等。影響較大的,據《通元鎮志》記載,1945年抗戰勝利后,曾邀嘉興“金聲京班”在法喜寺演出三天兩夜,由名角小王少樓主演。同時有馬戲,并首次放映無聲電影。
? ? ? 通元寺廟眾多,遠道香客紛至沓來,吸引了商賈小販在寺廟周邊設店擺攤。法喜寺前因地理位置優越,遂成鬧市。沿秦溪北岸,東自渡船木橋港,西至馬坊弄,上岸(街北)、下岸(街南)樓房店鋪鱗次櫛比,街面上蓋廊棚,下鋪石板,市面繁榮興旺。每至節慶,遠近四鄉村民紛紛前來物資交易、逛街觀景軋鬧猛。
? ? ? 據說鎮上的民眾俱樂部(俗稱閱報社),就在法喜寺前徐氏茶館內,有象棋、圍棋、報紙、雜志等,并設有雅座,供當地上層人物品茗消遣或商談時政、生意等。1948年,浙江大學海鹽學友會《學報》曾在此舉辦圖片展,有聯合國組織圖解、和平象征畫、蘇聯工業和文化建設、美國卡車運輸、紐約風光等100多幅圖片,想必又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軋鬧猛。
? ? 近讀史志,見元《嘉禾志》說:“溪上法喜寺,有石鐫‘秦溪’二字。”明天啟《海鹽縣圖經》也載:法喜寺“旁有石,鐫‘秦溪’二字樹水濱,是宋時物。”想必,法喜寺前已是鬧猛了近千年。
? ? ? 只可惜,法喜寺前鐫“秦溪”的巨石,到清光緒時已無存。廟會、迎燈、水龍會、神戲因戰亂等原因也成絕響。法喜寺前街上的店鋪也因水運沒落鎮商業中心東移而蕭條。
? ? 法喜寺前軋鬧猛,也只能在鎮上老人的回憶里。或許是某次午夜夢回,青春年少時在街上人群中瞄著姑娘軋鬧猛,那驀然回首的驚艷。
? ? ? 作者的話:童年的故鄉,最是鄉愁。且行且書,跟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