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樣是人才輩出的六朝名門望族,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難免常常被后人拿來比較。
?屬于瑯琊王氏的加分項自然不少,比如“王與馬,共天下”,再比如“華夏首望”的稱號,當然,還有家傳的書法絕技。
不過,在王謝才俊交相輝映的鼎盛時代中,兩家的人才質量,卻因為一句話和兩個人,使得后世評價的天平向謝家傾斜了不少。
?這句話是:
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說這句話的人,是謝家的大才女謝道韞;而她口中的王郎,就是她的夫君——王羲之的二兒子王凝之。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我的娘家人里,長輩有叔父謝安這樣的牛人;兄弟也都是像謝韶、謝朗、謝玄、謝琰一般的青年才俊。何曾想到,天地之間,竟然還有王郎這樣的平庸之輩!”
?從此,“天壤王郎”就成了女子吐槽夫君不爭氣的專有詞匯,王凝之也變身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諸多天才人物的背景板,為后世所知。
02
要介紹天壤王郎這張“背景板”,還是先說說他襯托的這些杰出人物吧。妻子謝家的人才輩出,此前已有講述,本期就重點說說王凝之的自家人——顯赫到無可復加地步的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的聲望,早從秦朝統一時飴初露崢嶸,秦國的大將王翦和王賁父子都是秦滅六國的關鍵人物;到了魏晉時代,瑯琊王氏中的王覽和王祥又成為知名的道德楷模,事跡被列入“二十四孝”當中,供后人瞻仰。
當然,和陳郡謝氏類似,瑯琊王氏的最鼎盛時期也出現在東晉。如果說陳郡謝氏崛起的最大功臣是謝安,沒有之一。
那么瑯琊王氏的豐碑式人物至少有兩位:
?一位是王導,他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入朝時連皇帝都要親自迎接,在當世位極人臣;另一位是王導的侄子王羲之,也就是王凝之的父親,王羲之有書圣之稱,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留下千秋美名。
?兩個人各有所長,卻在不同的角度奠定了王氏“華夏望族”的顯赫地位。
03
公元324年左右,王羲之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獲得了當時了朝廷重臣郗鑒的青睞,迎娶了郗鑒的女兒,成為郗家的東床快婿。
?公元334年,繼長子王玄之之后,王羲之和郗氏夫人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他就是王凝之。
?關于王凝之童年的家庭教育情況,史書中語焉不詳。不過能夠基本肯定的是,那個時候他的父親王羲之,還是一個躊躇滿志的積極入世之人。
?畢竟,若干年后,他還語重心長的勸勉好友謝安老弟,不要年紀輕輕就棲身于林泉之間,須知,清淡誤國,并不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
?不過,命運的吊詭之處在此顯現,若干年后,在不同的際遇下,王羲之和謝安竟然開啟了互相交換人生的模式:
?原本隱居山林的謝安選擇了東山再起,成為一代名相,更是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前秦苻堅,名揚天下;
?而當年躊躇滿志的王羲之,卻因為和同族兼上司王述之間水火不容,在父母墓前發誓訣別仕途,自此與功名利祿相忘于江湖,當然,這些已經是后話了。
?回到王凝之的故事,在他出生后,母親又給他添了五個弟弟,分別是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獻之。
?很多朋友讀魏晉南北朝歷史的時候,往往感到詫異,古人不是要避開父親的名諱嗎?可王羲之這一大家子,幾代人卻都是“之字輩”的,難道是要故意表現王家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情懷嗎?
?其實,這恐怕是個很大的誤會。咱們還是聽聽史學大師陳寅恪的解釋吧。
?按照陳寅恪的考證,六朝“天師道”信徒中以“之”字為名的人很多,而“之”在名中,其實是代表他們的宗教信仰,而這個“天師道”也就是在六朝的貴族圈里很盛行的“五斗米教”。
?除了王羲之一家外,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家祖沖之、畫家顧愷之和史學家裴松之的名字,大多也都是因為信仰的傳承。而這種信仰,也將對王凝之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咱們稍后再展開敘述。
04
在王羲之的七個兒子中,王凝之的知名度不小,僅次于王獻之和王徽之。
但王獻之出名,靠的是書法;王徽之出名,靠的是性情;而王凝之出名,基本上靠的是被嫌棄。
如果王家兄弟拜讀過唐駿先生的那本《我的成功可以復制》
王獻之會自豪的說,老爸,你的才華我不但可以復制,而且可以創新!
?王徽之會自豪的說,老爸,你的風雅我不但可以復制,而且還可以升華!
?而王凝之能復制的,卻大概只有老爸的干過的職位了。王凝之主要當過的官主要有江州刺史、右將軍和會稽內史,而這幾個職位的最大特點是,都是他老爸曾經干過的。
?受家學淵源的熏陶,王凝之在書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詣,尤其擅長草書和隸書,但在王氏諸子中并不出眾;
?王凝之也能吟上幾句詩,還沾了父親的光參加了那場著名的蘭亭集序,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他的詩寫的和在場的諸位大家基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不過,王凝之雖然資質平平,給人感覺應該還算靠譜。長兄夭亡后,王凝之以實際意義上的長子身份,繼承了老爸大多數的職位。
?而當謝安為侄女謝道韞尋找夫婿的時候,王凝之也成功的PK掉了才華更勝一籌,但過于隨性的弟弟王徽之,迎娶到了這位超級大才女。
?可惜,才氣和妻子相差太遠的王凝之,難免遭到妻子的嫌棄。婚后不久,謝道韞返回娘家后,當叔父謝安問她為什么悶悶不樂的時候,謝道韞就說出了本文開頭的那段話。
?除了王凝之本人資質所限外,謝道韞對王凝之的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謝兩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異,王羲之對子弟的教育多少有點重文輕武的問題,而謝安的教育卻顯得更加文武并重。
?和既能吟詩作賦,又能馳騁疆場的本族兄弟謝玄、謝琰等人相比,文采平平卻又有幾分迂腐的王凝之,不被謝道韞待見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除了謝道韞這段神吐槽外,王凝之和謝道韞的家庭生活大體還和睦,而王家作為當時文化沙龍的聚居地,也時常有文人雅士光臨,詩酒唱和,這點想必也讓習慣謝家家庭讀書會氛圍的謝道韞和頗為滿意。
?謝道韞和王凝之,共同生活幾十年,生下了四個兒子。相夫教子,詩酒年華,本應算是相當愜意的人生,只可惜,此后的慘烈變故改變了這一切。
05
這場慘烈的變故,與王家的共同信仰——五斗米教有關。
王羲之一家對五斗米教信仰的很是虔誠,從父親王羲之到弟弟王徽之和王獻之,也頗都有過一些因迷戀五斗米教而導致的荒誕不經行為。但在這條路上走的最遠的,應該還是王凝之。
就任會稽內史的時,王凝之對五斗米教的沉溺達到了極致,每天不理政事,神神叨叨,瘋瘋癲癲。
而他新上任的一位擔任江州祭酒的下屬,也經常感到苦惱,因為王凝之整天安排他從事五斗米教的活動,以至于他實在搞不清,王凝之到底是把他當作官府的祭酒還是五斗米教中的祭酒。
?而這位對王凝之的工作安排非常不滿的江州祭酒不久就選擇了辭職,他也就此成為嫌棄王凝之的人中名氣最大的一位,因為他的名字叫陶淵明。
?甚至有人認為,陶淵明那句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除了表達不愿為微薄的俸祿卑躬屈膝之外,也有不愿意屈從于以王凝之為代表的朝廷中那些信奉五斗米教的權貴的意思。
?陶淵明辭職的幾年后,也就是公元399年,和王凝之同為五斗米教信徒的孫恩趁著當時人心不穩,率眾謀反,在攻占了上虞之后,直奔王凝之擔任長官的會稽殺來。
?癡迷五斗米教的王凝之,居然死活都不相信和他有共同信仰的孫恩會謀反!直到叛軍逼近時,他才不得不相信,卻還是不組織軍隊抵御,而是采取了“踏星步斗,拜神起乩”的玄幻模式。
一番儀式下來,王凝之走出密室,自信的對下屬說:“我已經請了鬼兵相助,讓我們坐等敵軍潰散吧”。
?結果?當然沒有什么鬼兵相助,孫恩迅速攻破會稽,王凝之被一刀梟首,結束了他平凡而被嫌棄的一生,他的四個兒子也同時遇害。
?關鍵時刻,王凝之的夫人謝道韞展現出了女中豪杰的氣質,年少時和兄弟謝玄等人習武的功底發揮了作用,謝道韞率領著家人婢女進行了抵抗,據說還親手殺死了幾名賊兵,等到氣力不濟被俘的時候,又毫不畏懼的向孫恩慷慨陳詞,讓殺人如麻的孫恩深感震懾,最終釋放了謝道韞和她的外孫劉濤。
?這個事實也充分表明,除了才情,在應對變故的謀略和膽色方面,王凝之和他的妻子謝道韞之間,也存在天壤之別。
06
回顧王凝之的一生,雖然籠罩在家族的光環中,但大多時候,他不過是家族內外諸位明星人物的襯托而已。
?除了介紹王羲之的書法傳承時,有輕描淡寫的記載“凝之得其韻”之外,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對王凝之的積極評價。
?客觀來說:王凝之雖然平凡但也不至太過愚笨,他能繼承父親王羲之的職位;謝安經過權衡又把最鐘愛的侄女嫁給他,兩位閱人無數的牛人的眼力終究不會太差。
?而王凝之也未必是一個不思進取的頹廢之人:
?他曾經努力的學習書法,雖然沒達到父親和弟弟的水平,但也下了功夫并有所成就;
?他和謝道韞相伴幾十年,而且謝道韞在王凝之去世后,終身未嫁,在魏晉相對開放的風氣中,這一點其實頗為難得。雖然我們無法斷言兩人一定是舉案齊眉的恩愛夫妻,但想必王凝之也是用心的經營這個家庭的;
?此外,王凝之忠實的追隨家族信仰的五斗米教,真誠相信這個傳承自家族的信仰能讓自己有如神助,化險為夷,卻也因此丟掉了性命。
?仔細想想,王凝之似乎并沒有做錯什么,他最大的悲劇或許只是在于:一個原本平凡的人,生在了一個過于不平凡的家庭而已。
?古往今來,人們都崇尚天才,而被身邊或紙面的天才光芒灼傷的平凡人,卻遠遠多于天才。那些因為“同齡人正在把你拋棄”之類的論調而焦慮的現代人,靜下心來讀一讀王凝之的故事,也許會有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