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開會的新視角。
頭腦風暴是個既熟悉又陌生詞匯,我們常把頭腦風暴當做是一場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的大討論,其實頭腦風暴沒那么簡單。
先看起源。頭腦風暴的英文是Brain-storming,最初是精神病理學用語,指的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tài)。精神病,俗話講就是瘋子(東北話是彪砸)。瘋子的大腦不受邏輯支配,會產(chǎn)生各種奇思怪想,這種瘋狂的思考狀態(tài)被推而廣之,引申為無限制的自由聯(lián)想和討論,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不能無休止的進行下去,否則我們就真成瘋子了,所以頭腦風暴需要一個目標——找到靈感。比如,對于博士來說,靈感就是paper的創(chuàng)新點,理工科的實驗室里,常見博士們圍坐在一起搞頭腦風暴,為的就是找到創(chuàng)新點,可是創(chuàng)新點真的很難找,有時候幾個人討論三天三夜也找不到一個。這告訴我們,通過頭腦風暴尋找靈感,效率很低,找到靈感的概率也很小。
為了提高效率,找到靈感,頭腦風暴是需要規(guī)則的,《創(chuàng)新算法》這本書是這樣闡述的:
1.團隊由不同領域的人組成;
2.一分鐘內(nèi),一個人能表達任何想法,包括錯誤、笑話、幻想,不需要提供任何證據(jù),所有想法被記錄下來;
3.不允許任何批評,口頭的、表情的、甚至懷疑的笑容都不允許;
4.一個成員提出想法時,其他人擴展這個想法;
5.對看起來沒有意義、錯誤的想法,也要認真分析和討論;
6.大約6-9人,總時間不超過20分鐘。
這些規(guī)則很苛刻,要逐條對照它們進行頭腦風暴實在很難,我讀到這些規(guī)則時,到是想到了另一件事——開會。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肯定都開過會,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應該怎么開會?頭腦風暴的規(guī)則給了我三點啟示。
寬容
寬容是指,參會者要保護和鼓勵發(fā)言者。“表達任何想法”、“不允許任何批評”、“一個成員提出想法時,其他人擴展”、“看起來沒意義的、錯誤的想法也要討論”,這些規(guī)則都是在保護和激勵發(fā)言者,力求讓內(nèi)向、害羞的人也變得積極,這不僅有益于發(fā)言者,也有益于團隊建設,在我看來比課外的“團建活動”要強得多。我曾是一個十分害羞的小孩,小學的時候,每到聯(lián)歡會,我都害怕自己被選到臺上去表演節(jié)目。有一次聯(lián)歡會,玩“擊鼓傳花”,“花”傳到我這兒,鼓點停了,我當時心里就咯噔一下,半推半就的上了講臺,硬著頭皮講了個笑話。當然,我演砸了,臺下沒一個人笑。就在我低著頭準備走下講臺時,班主任帶頭給我鼓掌,同學們也跟著老師一起給我鼓掌,我知道,這掌聲有點假,但是這掌聲真的給了我一絲安慰,起碼沒讓我對自己失去信心,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的感謝老師和同學們。我們在工作中開會或交流討論時,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給發(fā)言者傳遞寬容和支持,這也是在給整個團隊傳遞積極的正能量。
謙虛
謙虛是指,參會者不要自以為是。“不允許任何批評”、“對看起來沒有意義、錯誤的想法,也要認真分析和討論”,這些規(guī)則是在提醒每一個參會者——不要自以為是。我們在眾人面前,常常懷有一種“評判心理”,感覺自己被別人評判的同時也在評判著別人,這很容易刺激出我們心中那個自以為是的自己。“這不廢話么!”、“他說的明顯不對嘛!”,我們在心里總是習慣性的看不上別人,人非圣人,有這樣的心理很正常,但是開會是交流,不是辯論,我們不需要刻意表現(xiàn)自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交換想法,所以,開會時請放低高揚的下巴,平視參會的每一個人。如果你真的認為和某些人一起開會是浪費時間,那只能說明,你不適合參加這個會議。
高效
高效是指,參會者要提高效率。“一人發(fā)言一分鐘”、“6-9人,不超過20分鐘”、“不需要提供證據(jù)”,這些規(guī)則是在提醒我們,要提高效率。開會最忌諱的就是拖沓,時間一長,參會者的注意力早就轉移了,會議立刻淪為又臭又長的裹腳布。怎么控制會議時間呢?一個是控制人數(shù),二是控制每個人發(fā)言的時間,三是控制總時間。要做到這三條,需要全體參會人員的配合,比如,每個發(fā)言者都要學會長話短說,結論先說,證據(jù)少說甚至不說,又比如,主持人要對會議有絕對控制權,能夠把持會議的流程,讓會議按時結束。
最后說回到開會的目的。開會是為了解決問題嗎?事實上,會上解決的問題,要么會前已經(jīng)解決,只是借著開會廣而告之,要么很容易解決,一兩句話就能搞定。開會和頭腦風暴相似,效率很低,所以靠開會來解決難題,可能性很小。開會的目的是交流和啟發(fā),是提升集體智慧,是培養(yǎng)團隊默契。
最后,我想補上一條開會的第一準則:會議有毒,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