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羅輯思維的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是劉潤(潤米咨詢CEO)寫的《關于成為職場高效能人士的清單》。清單中有一條是,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時間切成幾段,每一個單獨的時間段內,都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同時做幾件。
現在大家經常說“時間碎片化”,就是每天的時間被切割成了無數的小段,我們很難擠出大段的時間來做一件事情。可仔細想想,一天中被切割的時間,一般都是工作之外的時間,每天8小時上班時間,除了中午吃飯一個小時,剩下的都是大段的時間,如果再算上加班的時間,每天有更大段的時間。
上班給我們留出了大段的時間,或是說,老板買了我們一天中2大段時間,需要排他性地為他做事。作為我所在的會計行業,大段的時間通常會被瑣碎的事情填滿,整體化的時間被碎片化的任務碎片硬生生撕碎,也變得碎片化,一天下來心煩意亂,毫無成就感。如果,中間還想穿插一些個人的學習時間,很可能導致,工作沒做好,學習又沒學好。
任務碎片化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任務是一個個獨立的事件,只要完成了,我們就可以把它從任務列表中劃去。可,如果在做任務A的時候,總是分心去做任務B,或者被任務C打斷,這就把任務碎片化了。我們應該做的是,把時間碎片化,努力保持任務整體化。也就是說,把時間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每一段時間內,集中做一件事情,把事情做完美了,使該任務能完全從列表中被剔除。這樣做的好處是,已經完成的任務不會再來騷擾我們,而且,從完美做事的體驗中,我們才能真正積累經驗。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可想而知了。
做會計需要具備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多任務操作(Multi-taksing),這種技能在所有的招聘要求里面都會寫到。從表面上看,如果達到了這個要求,就和上面的那條沖突了,效率就很難提高。如何解決沖突呢?這就需要套用另外一個原則,就是按照任務的重要性和緊急性來排序。劉潤老師的建議是,主動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比如八卦、追劇;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比如跳出來的新郵件、可參加可不參加的會議;立刻完成那些“重要且緊急的事”,比如下周要提交的投標方案;把省出來的時間,用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這些應該是你花時間思考和投資的重點。
我現在按照李笑來老師的方法,每天晚上坐享18分鐘。剛開始只能做5分鐘,后面加到了10分鐘,15分鐘,一直到現在的18分鐘。18分鐘如果用來看美劇,可能很快,但是閉眼坐在那里,真的好長啊。即使現在我能坐下來,腦子還是經常分神,而且是沒有意識的分神,大腦不停指揮,很難集中精力感受坐享的要點-感受呼吸。
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真的很難,和坐享一樣,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腦子里經常想著其他事情,特別是看書的時候,如果一想到其他事情,眼睛看到的東西就很難進入腦子。我現在有意識的來控制大腦,告訴它,安心把現在做的事情做好,2件事一起做的后果是,什么都沒做好,時間還浪費了。在工作中,我也時刻告誡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只要不是更緊急更重要的事情,做好手頭的工作最重要。
Windows系統在CPU還是單核的時代,就可以多任務操作,它是根據任務優先級,在每段時間內集中完成一個任務,只是因為完成任務的時間很短,所以我們感覺它是多任務的。到了多核時代,Windows才真正可以多線程同時處理幾個任務。我們人再進化也不可能長出第二個大腦,強迫它多任務操作會使它的效率嚴重下降,而且超負荷工作,嚴重的會導致“過勞死”。 合理的安排時間,把時間碎片化,讓任務完整化,每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是我們優化大腦工作機制、提高效率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