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村上春樹的小說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
多崎作在上高中的時候,做義工時組建了5人的小團體,5個人有著各自的性格,卻又彼此默契,維持著他們美好的共同體。恰巧另外4個人的名字中都有顏色,這讓沒有色彩的多崎作感覺有一絲格格不入的感覺。
聰明但內斂的學霸赤,勇猛但人緣好的橄欖球運動員青,長的漂亮,彈的一手好琴的內向女孩白,長得一般但很幽默的黑。只有多崎作,感覺自己沒有特色,為這個小團體能接納她感到開心。
高中畢業后,其他4人都留在了名古屋的大學,只有作為了自己喜歡建造火車站的夢想去往了東京。但他經量維持著小團體,甚至在東京沒有朋友,一放假就趕回名古屋和其余4人團聚。
然而他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大二那年的假期,當他歡天喜地的回到名古屋,卻被告知他已經被小團體驅逐,問及原因,青只是反問他,你自己不知道為什么么,自己去想吧。作不能接受掛斷了電話。
自此,作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只在想一件事,那就是死。他不能理解為什么他那么在乎的小團體要拋棄他,他活的行尸走肉,最終在半年后他做了一個關于嫉妒的夢使他清醒,開始慢慢接受事實,試圖忘掉這件事。
重新回歸生活的作從心靈到肉體都似乎脫胎換骨,他不再相信別人,如實過著孤獨的獨居生活,每天重復著那些事情,直到在游泳池遇到了灰田,又是一個有顏色的名字。
灰田是他的學弟,他們一起游泳,一起吃飯,周末到作吃飯喝咖啡,聽從圖書館借來的唱片。作又找到了那種信任別人的感覺,然而最終灰田還是離開了,并沒有告訴作為什么。
可憐的作再一次體會了被拋棄,只是有了上次的經驗,他不再那么難過。
十多年后,三十多歲的作依然過著我行我素的生活,建造火車站,偶爾有女朋友,常去游泳,洗衣洗澡做飯,過著正常卻日復一日的乏味孤獨。
知道他經人介紹認識了沙羅,一個比他大兩歲的女人,他很喜歡沙羅,沙羅也表示喜歡他,但沙羅感覺出了他心里的傷口,并且建議他回到名古屋,去問問當年的4個人,為什么拋棄了他,以此解開心結,兩人才能很好的在一起。
作最終答應了這個建議,沙羅通過各種社交軟件為作找到了那4個人的近況,原來青當了雷克薩斯的銷售經理,赤開了一家培訓學校,黑嫁到了芬蘭,而白已經去世了。
作最終開始了對過去問題答案的尋找,他在沒有提前通知他們的情況下首先拜訪了青和赤,最終知道了當年的真相。
原來大家拋棄作,是因為白,她聲稱自己去東京聽音樂會的時候借宿在作家里,然而在不愿意的情況下被作做了不好的事情。其實大家當時都不信白的話,可是她描述的仔細,又感到深切的悲傷,在那種情況下大家只能相信她,拋棄了作。然而后來大家發現白好像精神出了些狀況,沒了作以后,他們的小團體也很快就解散了,后來白獨自一人去了其他地方獨居,最終被人勒死,尸體3天后才被發現。
最后作在沙羅的幫助下去到芬蘭見到了黑,黑告訴他,其實以前黑一直喜歡他,當然也不相信作會對白做出那種事,但是當時的情況,她只能選擇站在白的一邊,她一直在白的身邊照顧支持她,但是白越發的不正常,最終,就像有些逃避似的,她跟著命運的齒輪嫁到了芬蘭,離開了白,后來得知白死于意外,自己覺得很內疚,既對不起當初冤枉傷害的作,也好像是自己沒有保護好白。
事情總是告一段落了,也許作還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事實,但是相信他很快就可以放下了,并且變的對自己有信心,也能學會信任別人,和別人相處。
結局是開放式的,大家不知道最終沙羅有沒有選擇作,但是相信都為作松了一口氣,至少壓在他身上的那件事情終于解決了,他又能夠從新開始自己的人生了。
多崎作的故事讀完了讓我想到了小團體小時候總是會有有美麗共同體的小團體,大家堅守團體中的規則,不想打破,不想解散,做什么都是一體的,不能被別人插進一腳,害怕被自己的團體孤立,也討厭團體中的人去別的團體,就像被背叛一樣。
長大了才發現,人的一生,是要在很多的小團體里的,甚至是同時在很多小團體中,每個團體都有存在的意義,身在其中的你也像是不同的你中的一個,你把身體里不同性格,不同樣貌的自己放到不同的小團體中,感受這多姿多彩的生活。
當然,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脫離既定的小團體,也許有遺憾,也許不舍,但并不會傷心很久,因為還有很多的你存在于其他的小團體中。我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珍惜這些美麗的共同體,選擇多了是一個,人沒有了最初的堅定意志也是一個原因吧,所以,要學會珍惜每個接納你的小團體。
另一個想說的就是溝通的重要性,若是作在開始的時候就及時的搞清為什么被拋棄,那么他的人生應該會截然不同吧。不會痛苦壓抑懷疑人生,最后懷疑自己,失去了自信,也不再相信別人。
所以在生活中若是人與人之間有什么你想不通的事情,不妨說出來大家討論一下,也許你會發現,一切也許只是個誤會,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樣,不要懷疑人生,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懷疑別人,也許一切都只是因為沒有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