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若真的受傷,通常會無法直視傷口,想隱藏它忘卻它,把心門關起來。這是一個成長的故事。要成長,傷痛就得大一點,傷口就得深一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上春樹
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
主人公多崎作,男,出生于日本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連鎖酒店,等著他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回來子承父業。
多崎作正在讀高中,有四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因為偶然原因邂逅在一起,五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去課外學堂教孩子們學習,讀書給他們聽,跟他們一起運動,做游戲;還給學校做做義工,除草,刷油漆,修補運動設施等等。
這五個人都是大城市中上等家庭的孩子,父親不是專業技術人員,就是在一流企業任職,在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上不吝惜投資。母親是日本傳統的居家婦女,守護著家庭。就生活環境來說,五個人的共同點要比不同點多得多。
如果要說不同點,那就是:其他四個人的名字里都帶有顏色。兩個男生分別姓赤松和青海,簡稱為“赤”“青”;兩個女生分別姓白根和黑野,簡稱為“白”“黑”。多崎作唯一的愿望和遺憾,就是自己能擁有一個帶色彩的名字!要是那樣,一切就完美無缺了。
在五人小團體中,赤成績出類拔萃,身材矮小;青是橄欖球隊的前鋒,號召力強;白姿色出眾,彈得一手好鋼琴;黑身材高大,愛好閱讀。其他四人都有非常分明的個性,唯獨多崎作似乎缺乏了鮮明的特征和個性:成績中等偏上,不討厭運動,也沒有加入任何體育社團,長相沒有突出特點,沒有突出的興趣愛好。如果硬要找出他與其他四人的不同,那就是五個人里,他家最富有,還有一個低調的明星姨媽。用日本人傳統觀念來看,多崎作真的很中庸,在他的身上,缺乏色彩,缺乏與生俱來的活力。
如果故事一直沿著這條線發展,那么多崎作和其它四人的友誼,毫無疑問會一直保持下去,他們五個人性格上相互取長補短,少有爭議,而他又是他們中間的富有者,心地還很善良,對大家的照顧很不錯,這艘友誼的小船一定會天長地久的。
可是生活不是設計出來的,路也是人走出來的,這艘友誼的小船,怎么說翻就翻了呢?
還得回到故事中來。
高中畢業以后,五個人毫無懸念的考上了大學,有色彩的四人選擇留在了故鄉名古屋,他們也許從一開始,就沒有產生過離開名古屋的念頭;沒有色彩的多崎作選擇了離開故鄉,到京都讀大學。這時候,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終于有了愛好,癡迷上了鐵道模型,車站模型,并且愿意成為一名車站的建設者。
少年的夢想最美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同樣擁有多彩的夢想,他的人生,第一次,因為夢想而有了斑斕的色彩。五個人的小團體,第一次呈現出五彩繽紛,如同一個五邊形,穩固而絢麗。
故事的轉折點在大二那年的暑假。
多崎作像前面的假期一樣,跳上新干線回到名古屋,興致勃勃的給自己的四個朋友打電話。一個打不通,兩個打不通,全部打不通,沒有人接作的電話,其他四人就像是突然消失了一樣,也沒有人對這一切做出解釋。最后多崎作反應過來,他們這是想解散這個團體,拒自己于團體之外嗎?青打電話告知他,不要再給任何人打電話,原因他自己知道。
從此多崎作陷入困境,他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被團體剝離。在此后的兩年里,他無數次地想到死,幻想自己死的情形;又無數次的活了下來,在與死亡的夢境一次次斗爭的過程中,作一步步走向成熟。大學畢業后,他成為一名鐵路工程師。
成年后的作是一個優秀的青年,工作努力,家庭富裕,無不良嗜好。他狂熱的喜歡上了李斯特的鋼琴曲《巡禮之年》,在孤獨的青春歲月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升起在他的心中,他想去探訪昔日的朋友,解開十六年前的那個謎。想弄清楚,十六年前的自己,為什么會被團體拋棄。
之后的多崎作開始了他的巡禮之年,他探訪了成年的赤和青,與老友做了一般性的交談,可惜的是,他們倆并不知道,他為什么會被逐出小團體。要解開這個謎,必須要找到定居在芬蘭的黑。
于是三十多年來從未離開過日本的作,安排了一場出國旅行,當他在芬蘭的湖畔見到成年的黑,黑告訴他,白幾年前被人勒死在寓所里,生前境況凄慘。而當初他們拋棄作,是因為白,白在上大學的期間去京都看望作,回來后白告訴黑,自己在多崎作的公寓被作強奸了。在他們四人眼里,作就是強奸犯,是造成白人生悲劇的始做俑者。
作在《巡禮之年》的樂曲聲中默然接受了這個答案,盡管黑也承受,他們也不相信是作強奸了白,但白死了,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生活好像和多崎作開了個玩笑,傾盡半生年華,他都淪落在一種不能自拔的情緒里,孤獨,自閉,因為被拋棄,害怕與外人交往。三十多歲了,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當他經歷磨練勇敢地尋找答案,十六年的時光,讓他的內心變得平靜,平靜地面對了真相。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堅定的相信某種東西,擁有能堅定的相信某種東西的自我。這樣的信念絕不會毫無意義的煙消云散。”
這是多崎作在離開芬蘭的列車上,想對黑說的話。作在列車聲中睡去,身后只留下風穿過白樺林的聲音。
讀罷故事,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回過神來。為多崎作的堅韌和頑強。
難以想象,一個人,如何能夠忍受孤獨,忍受十六年被別人誤解,而自己還渾然不知原因。這種孤獨,造成多崎作的人生悲劇,形成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從某種意義上說,卻也成就了多崎作,在孤獨中,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忍辱負重,堅韌內斂,這也許才是村上春樹塑造這個人物的真實目的 ——人,只有經歷磨練,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也才能夠超越自我,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多崎作的經歷再次印證了那句名言:“一個人,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因為人,生而孤獨,沒有感受到孤獨,只是因為你暫時被世界所接納。
終有一天,我們還是會被世界拋棄,那時,我們仍然是孤獨的。
在孤獨中成長,感受生命的意義。
愿你不是多崎作,勝似多崎作。
盡管孤獨,卻能以對生命的愛,戰勝孤獨,戰勝自己。
愿我們每個人,都做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