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學習?家長只需做到這兩點

你在家里學習嗎?

身邊好多孩子的家長或是親朋好友都時常在抱怨:孩子回家不愿意學習。

每到這時,我都會反問一句:“你在家里學習嗎”?大多數家長都沉默。

孩子小的時候要通過家長的引導來認識這個世界,包括學習的方式。家長在家從來不學習、不看書,每天不是打麻將就是玩游戲,孩子在家從來沒有感受過學習的氣氛,卻被要求學學學,這種要求是不被孩子的認知系統接受的。

學校是個學習群體集中、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孩子在這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學習”。

而回到家里,完全沒有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影響孩子,一般孩子不會自發的去打開書本學習,這時家長嚴辭要求孩子去學習,即使孩子有行動但內心卻是抗拒的,一般這樣的孩子心里會萌發出這樣的想法:學習是給家長學的。當這種想法成為定式,孩子也會覺得學習是給老師學的——就不是給自己學的。

在學習的孩子中,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所有的作業都為了應付檢查,這樣的孩子學習的動機是外在的,要么怕挨老師家長批評,要么想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還有一種孩子是真的喜歡學習,無論作業有沒有人檢查都會認真完成,學習好像是他與生具來的一種能力,什么問題都要研究明白,這樣的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會走得很遠。

現在的《課標》里明確提出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所以現在好多教師都從原來的課堂主角退居到二線,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

教師每堂課都要花心思琢磨怎樣能把課堂知識引到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上,在課堂上盡量讓孩子們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問題來了,孩子盡管在學校有很充分的學習體驗,可是一回到家,家長的話題不是今天輸贏多少錢,便是東家長西家短,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學習的那根弦就放松了,學校的體驗在家里不能得到延伸,就會發生“孩子在家里不愿學習”的情況。


所以,想讓孩子在家和在學校一樣喜歡學習的家長們,首先要以身作則,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從“交流”開始

當然,這對于一些家長來說很難,有些家長好幾十年沒摸書本,如今已經追趕不上孩子學習的腳步,還有的家長工作太忙實在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那么,家長們不妨從這里試一下。

從“交流”開始。

想獲得“認同感”應該是人的天性,小孩子也不列外。孩子在學校一天的學習生活中,會有高興的事,也會有難過的事,家長們下班后,可以坐下來和孩子聊聊他一天當中發生的事情,或是讓孩子傾訴自己的感受,而家長只需做好一個面帶微笑的傾聽者就好。

間或的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認同,高興的時候跟著一起笑,生氣的時候給予一個擁抱。當家長與孩子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時,孩子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

這時你溫柔的說一句:“寶貝兒,學習的時間到了。”相信孩子會高高興興的去完成作業。當這種交流成為習慣,家長也會看到孩子更大的轉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