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上海之行過去快十天時間了, 幾次想提筆寫些什么卻總也不能開始, 今天終于被deadline逼到了必須要寫的地步。 回想這些天, 似乎突然之間變得非常忙碌, 沒有整塊的空余時間來整理,而真正讓我不能開始的原因是內心的膽怯 - 害怕作為一個年長的理工科生, 沒有生花的妙筆來描述經歷的精彩和內心復雜的感受。
16號那天出門,前后幾秒之差讓我躲過了被大風大雨刮落的一支棕櫚樹枝砸中的命運,剛感謝完上天, 就發生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超長待機,我有點驚奇的發現在這個漫長等待的過程中, 雖然感覺不爽疲憊,卻沒有了以前出差飛機延誤時那么多煩躁郁悶憤怒的情緒,我至今都不確定這是因為我的定力提升了還是因為不用考慮工作的壓力造成的。?
我對第二天的現場演練充滿了期待,心里隱隱有點希望好好表現的欲望, 又有幸在第一輪作為被教練者分到了Mingyan的組, Mingyan準而狠地指出了我不想看不想承認的懶惰懈怠,當時心里就有一個聲音在說:我其實知道的,但是你干嘛這么直接了當地撕開呢? 我還沒有準備好, 我還不想面對, 當時就產生畏難情緒, 開始希望第二場不要在他的組了。 ?
第二次開場前, 心中反復提醒自己“關注人和背后的信念, 不要掉到事件中”,結果不知不覺中又一次掉入了事件的陷阱, 一結束出來,內心有萬馬奔騰,慚愧懊悔自責失落各種情緒,腦海中一下子冒出來各種當時沒有意識到的可以深挖和帶被教練者看到更遠更寬更深的方方面面。。。 復盤時, Jane的點評和Susan的反饋讓我獲益良多,清晰地看見了自己那些退化的感受力,遲鈍的覺察力和強大的習慣性。
多年的職場經驗將我的腦區鍛煉得很大, 雖然我“想”關注人, 我認為我有“同理心”,但是“想”關注的是人的哪個方面 - 是“想”幫TA快速解決問題還是慢慢地讓TA看到問題背后的信念價值觀可能性?我“同理”的是事件本身還是TA的感受情緒?哪些是我的慣常模式?如何走出這種慣性?是什么原因讓我的提問跳躍并不夠直接有力?我努力在聽什么? 當然問題的答案很容易就會說到功力不夠, 術業不精,需要多多練習實踐,我完全贊同這一點,這次的現場演練也證實“術"和”器“運用的僵硬呆板; 我想說說這次感觸很深的另外兩點:?
1. 復述和回應的區分, 回應是一種冒險,我覺得回應是對教練的思維, 感知,整合,專業能力的一種考驗,顯然我在M8的考驗是不合格的, 感知能力嚴重萎縮。
2. 客戶為什么要花錢請教練? 這個問題放在平時也許根本不會觸動我, 但把這個問題放到當時的場景中, 聯系到復盤時的點評反饋,讓我看清自己內心的怯懦和逃避 - 我不想面對不完美的自我, 我也不想直接尖銳地刺痛他人,因為我怕痛,而我的功力又不能支撐我做到少痛微痛,所以干脆就委婉,蜻蜓點水。在后知后覺這樣做的時候,完全忘記了教練的初衷和自己的初心。?
真的感謝這次經歷,感謝這個過程中讓我有醍醐灌頂感受的每一個人, 是有一點痛, 但是很受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