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與自主閱讀到底有多遠?
高中時學過《邊城》片段,那個時候只覺得語言清涼,水上豆綠色的風撲面而來,少年少女的情思環繞。美是美,但和我理智分析性冷淡風格的作文不是同一路子,那就等高考完再補吧。
結果高考結束后的暑假、大一上那么多閑暇時候都把它輕輕放過,直到下周要講沈從文才去讀。
講道理,在挑書讀之前理應先泛讀百家,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閱讀體系再去挑吸引自己的方向。如果不把什么類型的書都翻過,怎么能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風格的作品呢?所以我為我最近的補課而羞愧。
我以為,在文學閱讀前,合理的史學觀和哲學觀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完整的文史哲觀,讀者會很容易走進“都這個時代了,這個作者到底在寫什么,一點都不符合時代特點、一點都不關注國家危難”或是“這個作者什么觀念,歧視女性老頑固”之類無視文學本身的美的看法,牛嚼牡丹,不得其味。
當然,針對文學作品寫歷史、哲學、社會向分析文章的浩若煙海,但是那已經是脫離原文本的其他專業范疇;對于普通吃瓜看書觀眾,體會到文學的美,感受一種生活的可愛,這就夠了。不要苛求文學代替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其他人文學科的作用,詩詞歌賦總不及經世文章實用性強。
《邊城》不是鞭策之書,它誕生與民國推廣白話文之際,本身不受老古董們認可,從這一點看,已經有年青的新鮮了,實在不必苛求其中所謂落后的男女婚姻觀。
欲知來事必溯前因。中國鄉土是什么味道,是恬靜的美還是無知與骯臟,這些事情對于長年在學校不常出門、人生閱歷不足的學生來說,只能先從書里尋得了。
毫無疑問,《邊城》里的邊城美的純樸清澈,有水波的溫柔和人頭攢動熱鬧推搡,也有夜月冷山,繁星菜田;人皆純樸,俠氣尚存。在這里骯臟和卑賤都成了純樸與豁達,各人的小算盤也直率的可愛。簡直是傳說中無視矛盾的世界。
女主人公翠翠,不僅僅是“小觀音”般標志的樣貌、水靈靈透亮亮的眸子,天真、善良、樂觀、活潑而不失嬌嗔,傳統女性所有美好特質都在她身上了。除此之外,她身上還有動人的堅韌。意識到爺爺終會離開自己時無助而絕望地哭泣,但——
祖父說:“翠翠,我來慢了,你就哭,這還成嗎?我死了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翠翠不做聲。 ? ? ? ? ? ? ? ? ? ? ? ? ? ? ?祖父又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片土地上!” ? 翠翠把手從眼睛邊移開,靠近了祖父身邊去。“我不哭了。”
堅強的小姑娘總是招人愛的。
祖父——這個撐船五十年,始終拒絕人家銅錢的豪放老頭兒,他的可愛處就是率直不占人便宜,為了翠翠婚事為難天保;在天保不幸后得知儺送唱歌真相,著急地說和儺送和翠翠卻頻頻碰軟釘子;一個親切又有點啰嗦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最后他離開了,卻也能看翠翠上婚轎,帶著女兒和孫女的遺憾離開了。
翠翠的婚事渺茫不是祖父的錯,翠翠嬌羞的態度誤導、天保的主動、儺送的后至、女兒女婿的悲劇攪和在老人心上,他著急想看翠翠找到她的歸處,因而態度或曖昧或急切,這都是人復雜交錯著的紅線的必然呀。
可愛的兩兄弟也各有各的耿直,不為翠翠傷兄弟,也不為兄弟放棄翠翠,“公平競爭”,卻是把命交給了天。大老死后二老無法釋懷,即使還愛翠翠也無法堅定去撐船了,頂著翠翠祖父近乎直白的問話,別扭地選磨坊之后又不愿辜負對翠翠的心意而離開,也是別樣的真性情。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人物都是真誠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悅與哀傷,就連動怒也是輕輕的、透明的。整個故事從開始起就是美而脆弱的。老去的祖父,年紀輕輕的孫女,心懷愛慕的親兄弟,再加上翠翠母親的悲劇,怎么看都不會有美好的結尾。但整本書仍然籠罩在豆綠色的紗籠中,幻夢一般。即使結尾翠翠的焦心等待使未來破碎,美感依然存在,幻夢仍然有夢的朦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本書也許永遠不會再讀了,也許明天就會再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