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需求:用戶自以為的需求,并且經常表達為用戶的解決方案
產品需求:經過我們的分析,找到真實的需求,并且表達為產品的解決方案
需求分析: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用戶內心真正的渴望,再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完整的需求分析是一個“分總分”的過程
攀梯術:主要用自一對一深訪的場景下,可以探究用戶對產品功能/特性的態度的背后原因,即從產品屬性(A,Product Attributes)到個人價值(V,Values)的有意義的關聯,從而知曉影響用戶決策的因素。
第一招,情境喚起:通過讓用戶假想、回憶(使用產品的)情境,引起他/她的思考。
第二招,假設某物或某狀態的缺失:讓用戶思考,某物/狀態如果缺失了會如何。
第三招,反面攀梯:用戶無法說出做某事或想要某種感覺的原因時,可詢問他/她不做某些事情,或不想產生某種感覺的原因。
第四招,時間倒流對比:讓用戶反思過去,并與現狀對比。
第五招,重定向:沉默;重述確認:用沉默或通過再次詢問確認的方式來鼓勵用戶繼續講。
需求分析時,可以無視用戶想要的東西,去探究他內心真正的渴望,再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需求來源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減小這個差距——提高現實、降低需求、轉移需求
產品功能需求+產品非功能需求=產品需求
產品需求+市場需求+開發需求+測試續期+服務需求+···=產品包需求
1、需求轉化:feature list
2、確定基本屬性:編號,提交人,提交時間,模塊(3-7個),名稱,描述,提出者,提出時間,bug編號
3、需求種類:分類(新增功能、功能改進、體驗提升、bug修復、內部需求等),層次(基礎、擴展即期望需求、增值即興奮需求三層///KANO模型);KANO模型——基本需求(雪中送炭)、期望型需求(擴展)(錦上添花)、興奮型需求(增值)
4、分析商業價值:重要性、緊急度、持續時間。絕不能因為某個需求的商業價值很大就馬上去做,也不能因為另一個需求的商業價值不大就不做,還要看實現難度這個關鍵指標。
5、初評實現難度:工作量、開發量(必須評估!)。絕不能因為某個需求的實現難度小就馬上去做,也不能因為另一個需求的實現難度大就不做。
6、計算性價比:性價比=商業價值?實現難度(簡化為開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