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典型的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開篇以多年前的一樁兇殺案引出故事的主題---死刑判決對遺族和兇手的意義,故事的敘述及主題的鋪設很巧妙,結局也比較開放,再次顯現了東野君強大的創造及敘事能力。
小說中的人物都有一些共同的身份,兇手、受害者和遺族,同時又都是為人父母。
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他們在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時獲得了兩種相互矛盾的身份------既是兇手又是遺族,由此他們陷入了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之中----既希望兇手為他們的所為付出代價,又希望遺族能得到救贖。作者通過將這兩種身份集于一身,很巧妙的揭示了主題的復雜矛盾性。
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集這兩種極端矛盾的情感于一身而又由于性別(或者性格)的不同又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仁科史也因此而努力考入醫學院并成為一名兒科醫生,希望能通過救治更多的孩童而救贖自己,顯然仁科想得到的是救贖,而他也因此能幫助社會,他是活在陽光中的。
井口沙織沉溺于殺子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多次自殺而未果,從此墮落,只能通過自我懲戒而得到暫時的慰藉,井口想得到的是懲戒,而她也因此需要社會的幫助,并由此導致了更多的悲劇,她是活在黑暗里的。
為何同是殺子事件的親歷者,他們的人生軌跡會顯現出如此不同的結局,我想作者正是想通過這種極端的對比揭示小說的主題,懲戒不是目的,救贖才是。死刑的意義不光是對遺族的救贖也是對兇手的救贖,只要能達到救贖的目的,其實死刑的廢除與否已經沒有意義了。小說最后的結局并不是審判,而是通過時間的消逝讓事件變得模糊,同時也是對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的一種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