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6 年開始,每年都傳言村上春樹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到了今年已經是第 12 次了,與以往幾年一樣,人們關注的已經不是誰得獎了,而是村上春樹又一次“陪跑”了。
這似乎已經成為人們一年一度的娛樂項目,大批網友又在集體心疼村上春樹,并將之比作為“文壇小李子”。
不過這或許只是網友的一廂情愿,對于諾獎,村上春樹并沒有那么大的企圖心。他曾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寫道:
最令人心情沉重的,莫過于大家都來安慰我。一旦落選,就有許多人趕來看我,對我說:‘這次太遺憾啦。不過下次絕對能得獎。下部作品請好好寫啊!’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才好,弄得心情復雜兮兮的,只好’呃呃,嗯嗯……’地含糊其詞,搪塞了事。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獎項,似乎離普通中國人很遠,在獲得諾獎的作家中被廣為人知的或許只有馬爾克斯、莫言、薩特等寥寥數人,其余的依舊是被束之高閣,這也是人們會孜孜不倦地將村上春樹搬出來的原因。
因為其他的人大眾不認識,從媒體的角度看,缺乏傳播的效果。
而作為流行文化的代表,幾乎人人都知道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和《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甚至已經成為文藝青年的必讀書籍,而這也被人認為是村上春樹遲遲不能拿諾獎的原因,他太暢銷太大眾,小資情調濃重,缺乏厚重性。
其實,在一個傳媒如此發達的時代,很多事情已經被符號化和娛樂化了,人們習慣用之來調侃吐糟,卻很有可能對這些事情并不是很了解,而村上春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人們在網絡、微信、微博上看到各種村上春樹的金句,便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小清新、文藝腔。
而大多數人提起村上春樹,首先會想到的一定是《挪威的森林》,認為其書寫的不過是青春、愛情之類的小情緒,卻忽視了他還有《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等其他作品。
不可否認的是,村上春樹是暢銷書作家,每次他發售新書,都會有無數書迷甘愿徹夜排隊。
但是暢銷并不意味著低俗,文學作品的成就無法用流行和小眾來區分,的確存在著一些相對晦澀難懂的純文學作品,但同樣也存在著類似于《百年孤獨》和《紅樓夢》這種兼具流行和深度的著作。
當人們每年在調侃和同情村上春樹的時候,是否應該思考下你真的讀懂他的書了嗎?這或許也牽涉到關于讀書的問題,到底應該怎么讀書,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了?
對于很多人而言,最早接觸到村上春樹是在學生時代,尤其是那本《挪威的森林》,幾乎可以算做是人手一本的青春讀物。
人們從中看到了迷茫、躁動、情欲、愛情、反叛、頹廢和孤獨,那些能代表青年人的情緒,你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書就像一個容器,它盛放著不同的東西,人們卻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所以那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也許是書中的那些露骨的片段或者是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的感情糾葛,他們便覺得這本書只寫了這些。
的確存在著類型化的青春小說,他們只適用于某個年齡段的人群,年輕的時候人們會為之癡迷,而一旦過了那個年齡,人們便毫無留情地將之拋棄。
而評判一本書是否能稱之為經典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看它能否反復閱讀,類型化小說的最大弊端是其只有情節和情緒,但《挪威的森林》顯然不能夠簡單地被定義為青春小說,或者從某個程度上來說,當你在年長一些的時候閱讀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東西。
它是中年人寫青春幻影,是三十七歲的渡邊坐在飛機上遙想逝去的時光,如果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書中的筆觸不是濃烈的,而是平靜的,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只不過他旁觀的是過去的自己,而這其實也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人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其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審視自己,這不是某種文藝范的顧影自憐,而是真實的生命觸感,是很多人內心的黑洞,比如生和死以及孤獨和幻滅。
就如書中所提到的: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而這些都是文學中的永恒命題,文學可以有不同類型,科幻、武俠、愛情、青春等,而那些就像一件件不同款式的衣服,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穿上各種衣服,而其本質卻是在書寫人類的終極困惑。
每個作家都會有自己的代表作,也就是 TA 的成名作,但這常常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那就能代表其風格。村上春樹也是如此,如果你只看過《挪威的森林》,并不能說明你很了解這個作家。
村上春樹在寫作風格上是復雜和流動的,前期他的確創作了一批書寫個人情緒的“輕小說”,在后期他逐漸開始變得“社會化”,關注集權、屠殺、邪教等嚴肅沉重的話題,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IQ84》以及今年剛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
在《刺殺騎士團長》中就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他也因此遭到了日本右翼團體的“圍剿”。而在其另一本代表作《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更是涉及到了科技、社會對人的異化,帶有濃厚的反烏托邦的色彩。
同時在文學領域中,你很難將之劃定為宏大和個人,也并非意味著書寫戰爭、歷史等話題的作品就是深刻,書寫個人情感和生活的就是“小我”。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角度,但經典作品是將兩者隱秘地融合在一起,從表面看,村上春樹似乎在有意地回避歷史、社會等問題,只關注個人的悲喜。
實際你是可以從這些細微的個人生活中看到“宏大”的,書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再普通不過的人,他們喝酒、上班、戀愛,和現實世界中的蕓蕓眾生一樣,然而他們是溫和的,也是倔強的,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去對抗龐大社會機器的裹挾。
這或許是更真實的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中,雖然沒有戰爭和饑荒,沒有鮮血淋漓,但并非就是樂土,人們不用面臨狂轟亂炸,卻依舊要面對著生命的虛無和挫敗。
就如村上春樹所言:
我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給予每個靈魂尊嚴,讓它們得以沐浴在陽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檢視體制,避免它馴化我們的靈魂、剝奪靈魂的意義。
對于村上春樹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恐怕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不可否定的是諾獎是個窗口,給了人們認識很多作家的機會,無論是人盡皆知的村上春樹,還是相對小眾的石黑一雄,但讀書終歸是件私人的事情,作家和讀者的幸運就在于能夠找到彼此。
與其年年心疼陪跑諾獎的村上春樹,不如買本他的書吧,或者這才是讀者對作家最大的支持。
題圖:周 晸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微博:@新生大學
本文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