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葉嘉瑩先生的講學視頻,感觸頗深。一位耄耋老者,90歲高齡,依然在為中華詩詞的傳播在努力。葉先生說,她之所以90歲高齡還來講學,就是要,上對的起那些詩人詞人,下對得起未來的子孫,為中華詩詞的傳承盡一份力。這份責任,這份堅持,令人感動和致以深深的敬意。
葉先生對中華詩詞的理解是融入到生命里的。沒有潛心的研究,是不可能有這么透徹而細膩的闡釋。葉先生的講學,給我的觸動很深。她講的都是我在課堂學過的知識,但是卻又不是我所熟悉的。一個簡單的平仄音,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古人為了押韻的作詩手法,沒想到背后的學問那么大。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么會有平仄音,更不知道詩是可以吟唱的。看完葉先生的講解,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古人為了詩詞朗朗上口而賦予的音調。這樣吟誦詩詞,就會有節奏感。而這,也是對詩詞的一種渲染,增加趣味。知道了這些,我完全可以想像古代文人聚會的盛況。把酒言歡,吟詩頌詞,你方作罷,我方登場。一首詩詞就是一場精彩的表演,從意境,情感,視覺,和聽覺上,引起聽眾的共鳴。
看完視頻,對葉先生很是傾慕,恰好同事借給我一本書,是葉先生的《迦陵講演集:唐五代 名家詞選集》。這本書,是葉先生講學的時候,由學生整理寫成的。懷著敬意和求知的渴望,我開始了唐五代詞人之旅。
在我的印象里,詞到宋朝才到巔峰。我粗淺地背過幾首宋詞,覺得很美,以為詞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從沒考慮它的源頭和演變過程??戳诉@本書,了解了詞的起源,與詩的區別,詞的演進,再反過來看宋詞,體會更深了些。
唐五代是詞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從歌姬口中傳唱的艷詞,到逐漸有自己的個性,再上升到情感的意境,一步一步地把詞推向它應有的高度。
葉先生從溫庭筠(字飛卿)的《菩薩蠻》講起。
? ? ?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 ? ?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從飛卿的詞中,可以看出他是客觀的,不摻雜個人感情,只是用精美的名物,展現美麗的情景。這是因為,在飛卿的時代,詞是文人雅客給歌姬填寫的唱曲,用詞華美,不具個性的表達。但是飛卿的詞又高于一般的艷詞,他給人以遐想,每個人都可以從飛卿的美詞中有自己的想象。
韋莊的詞,是詞的又一個飛升。從歌姬傳唱的艷曲,到擁有自己的個性,詞在韋莊的筆下,開始有了血肉情感。韋莊的《菩薩蠻》:
? ? ?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 ? ? 壚邊人似月,晧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從這首菩薩蠻中,很明顯可以看出韋莊的主觀感情。 “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韋莊的感情是真切的,一個莫字,細膩地體現了不能還鄉的苦衷。既無可奈何,又深婉而沉痛。韋莊用他的真情,提高了詞的境界。
馮正中,號延巳,他在詞的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他開拓了道路,把詞推向高峰。他的詞風,對后輩晏殊和歐陽修都有很深的影響。以他的一首《鵲踏枝》為例。
?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廋。 ? ? ?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馮延巳的這首詞,所描述的是一種感情。不可明言,不可確指,給人以感發的力量,而又沒有拘束。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情的意境。他不似韋莊,沒有確指某一個人,某一個事件,而是傳遞心中一種無法具體言說的感覺,不是悲哀,不是憂愁,而是經常處于一種若有所失落、若有所追尋的悵惘之中。
對于詞的鑒賞,葉先生推崇,應了解作者的生平的為人,所處的時代,以及詞的語氣。飛卿是貴族世家的后裔,薄于行無檢幅,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從飛卿的生平來看,很容易理解他善用精美名物的詞風,而又難得的是他的詞賦予的聯想。他的詞多半為歌姬所傳唱,所以沒有流露個人的情感。韋莊,年少家園戰亂,年老入蜀為宰相,一生波折,有家歸不得。所以,在他的詞里,就有一種主觀的傾述。馮延巳,兩次被罷相。我們從他的詞中,可以體會他的悲劇精神,和不可言的悵惘。
葉先生說,詩人之所以是詩人,在于他不是麻木的,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譬如杜甫,他體恤百姓疾苦,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他把對家國的熱血,融入到詩詞里,化作一把利劍,直擊世人的內心。譬如延巳,他把內心幽微深隱的情感,賦予感發的力量,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許你說,詞人傷春惜花,多愁善感。但是他感知這世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化作詩詞,留與這世上。我來過,我留下過。
讀完葉先生的這本唐五代,我對詞的了解更進了一步。感嘆葉先生淵博的才識,旁征博引,而又淺顯易懂。期待去品讀她的北宋、南宋、唐宋以及清代名家詞選講,再次沉醉在她的博學中,去體味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