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咖門 公眾號「一位“老炮兒”的研發心得:做一杯好茶,就像導演一部大片」
近兩年來,新茶飲逐漸流行并頗有百花齊放之勢。盡管不斷有新力量加入,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讓不少年輕人在飲品研發上走了彎路。
吳建伸是做了9年產品研發的“老炮兒”,是多屆茶飲比賽的評委。他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商業片。他說商業片的呈現是多層次的,刺激感很強,會有序地去安排在某一個時間點出現某個角色,設計一些橋段,激起觀眾的記憶點和爆點。
這樣的思考他也帶到了產品的制作中。
1挑選演員:了解并釋放角色的個性
產品就像演員,需要根據其本身的特色進行合適的角色處理。
比如,現在飲品店用得比較多的西柚,有些人覺得很難做,因為西柚本身個性張揚,稍微給它一點點壓力,它就會給你滿滿的苦澀。
“如果希望西柚的茶底和橙子的茶底共用,一般的茉莉茶又壓不住西柚的苦澀。在搗西柚的時候,只需要搗西柚的肉,多搗出一些汁水就好了,不能搗它的皮,用它本身果囊里面的味道就行了。”
吳建伸說,水果本身最能消除果皮和果囊苦澀味道的,是它自身的果肉。
2舞臺調度:規劃角色的“出場順序”
在研發的方法上,吳建伸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對味道進行排序,一旦有偏差,馬上就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創新一款飲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像創作一個劇本,如何安排劇中人物的出場順序一樣,前香怎么走,中味怎么樣安排,回味怎么樣,鹵化的方式如何呈現,入口第幾秒的時間想要給到消費者什么樣的口感……
“巴西橙這款產品,現在好多飲品店都在做,但是我做的橙子果茶的排序是不一樣的,先有橙子的汁水味,接下來是茉莉花香,最后以綠茶的收斂口感做結尾,第二口又是這樣的一個口味的往復。”吳建伸舉例說,“但是很多人選用橙子,不管橙子皮厚不厚,產地是哪里?茉莉花茶的廠家是哪一家……這樣就會導致產品口感的不穩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希望這款產品“茶”走在前面,水溫就需要高一點,茶的前香就會出現得比較早。如果你希望茶香出現在水果之后,有茶香的回味在口中。或者糖下得重些,用冰糖;或者茶底用低溫水泡,比如70度的水泡,茶香就會后出現。
“就像劇本,在你的心目中,哪個角度該什么時候出現,什么時候讓他走來,安排好他們的秩序就行了。”吳建伸說。
對于基本的奶茶也是如此,研發的時候你就安排好他們的順序,也可以做到這樣。
3大導演:都要經歷“不停的試”
在對水果茶進行研究的時候,吳建伸曾有過這樣一個經歷:每天把很多的產品依次擺開,沖水不停的喝,以期發現他們各自的特質,以及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風味。
而提到水果和茶的結合,吳建伸表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摸透水果的脾性,比如草莓、梨、蘋果、鳳梨這些是水果中相對中性的,和紅茶、綠茶搭配都沒有問題;熱帶性水果則比較喜歡紅茶;高酸的水果比較喜歡綠茶、低發酵茶……
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泡了紅綠青烏四種茶,同時對應草莓。有趣的是,他們分別呈現出了草莓從初熟、成熟、過熟風味的變化。
在水果和茶的結合中,茶成了一種濾鏡,水果則是百分之百的水果。
吳建伸說,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嘗試,選取不同的茶,不用太細,紅綠青烏四種茶做茶底,然后搭配水果,茶就像一個個濾鏡,不同的濾鏡喝水果的疊加,就呈現出了不同風格。
“要不停的試,最終找出它們的最佳比例,但是水果、糖、茶底三個參數不能同時變,最好一次變一個參數,否則找不到決定性的參數是什么。”
吳建伸表示,對于茶飲店來說,如果你的供應鏈最穩定的是水果或者是茶,那你就固定這個參數,選出第二主角,做出一杯成功的茶飲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吳建伸,上海國際潮流飲品創意制作大賽2015-2017全國賽評委、上海莎福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巖茶、新鮮說創始人、不二茶鋪產品顧問、食品科學研究所食品創新獎2007年獲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