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第一次自助游去香港。
對香港的整體印象是很好的。分區分片的管理,非常整齊有特色,社區活動真正深入全民生活,比如每天的羽毛球和游泳都有片區負責人通知到人(每家每戶電話都登記在冊),要求每個人都要參加,每個季度還會舉行一次比賽。
香港公務員的服務態度一流,行人稍微有點不舒服,就會有警察過來幫忙。
但城市小而擁擠,主干馬路上是曬不到太陽的,因為樓太高。的士在主干道即停即走,要打的,得馬路右轉有專門的的士停靠站。最人性化的是,三步一個地鐵站,兩步一個紅綠燈。
還是上初中的時候,我就被各大報紙和文刊洗腦,要做一個素質高的中國人,萬不可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尤其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
所以去香港的時候就和同行的妹妹反復叮囑,出門要多注意,別丟了自己的臉。
其實我是個怕死的人。看到馬路上飛馳而過的大車小車就害怕,過馬路一定要紅綠燈,覺得那才是安全的。
等人行道綠燈亮起,那一輛一輛感覺就要從身上碾過的車,在那一刻就齊刷刷的全規規矩矩、整齊劃一的停在了斑馬線外,安靜的等著行人通過。
這時候,行人便緩緩踏著一杠一杠的白線,從容不迫、不緊不慢的從車前經過。偶爾用余光撇撇那厚厚的玻璃里不太清晰的人,一手搭在方向盤上,模糊的臉上或嚴肅或焦急或微笑的表情,讓人莫名有種優越感——平時什么道都能被車占,人行道你總不能占吧,紅燈你總不能闖吧。
所以這次去香港,我是沒有丟咱大陸人臉的。
然而,闖紅燈這樣的事,卻發生在據說素質超高的本地人身上。
為什么我能認出他是本地人呢?大約我們這樣的游客,一般三五成群背著大包,慢慢走,慢慢瞅,這家店看看那家店看看。衣服穿得很漂亮又整齊,有的帽子上還有旅行社的名字。你從他們身邊走過,就能嗅到和自己一樣外地人的味道。
本地人一般走路很快,衣著舒適簡單(除了明星),年齡較大的腋下還夾著報紙。
然后,重點來了,他們會闖!紅!燈!我目瞪口呆,說好闖紅燈的大陸人呢,說好素質高遵守規則的香港人呢?我們守著一個又一個的紅燈,而他們竟然就這樣直接穿過去了。
2014年,網上有新聞報道香港人罵大陸人蝗蟲,還在下面引發了大規模的口水戰。我想起香港人闖紅燈的一幕,不由感嘆,港人素質或許只是藏在鍵盤里。
紅綠燈就立在那里,規則意識卻駐扎在人心里。世界上哪個角落的人都逃避不了,不是敲敲鍵盤就能把自己的素質抬高。
不過最近,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每天早晨,我都要從步行街步行400米到路口,然后過一個紅綠燈橫過馬路去對面超市買菜。
這個路口所在位置是最繁華的老城區。狹窄的四車道,用白色柵欄隔開左右分流。每天早上六點半到晚上十一點半都是人頭攢動,車流不息。
有時來上六七輛公交車,就把整個車道給塞滿了。到上學放學高峰期,私家車和的士就能把一條車道占得滿滿當當,活活把四車道堵成三車道。
最令人無路可走的是共享單車和電動摩托車,把人行道也堵完了。
要過馬路,得穿過這密密麻麻的單車和電動摩托車,然后從私家車的車頭處停下,好不容易等到人行道綠燈,剛打算邁腿,左轉彎的車子便呼嘯而至,嚇得我趕緊倒退幾步。
好不容易車走完了,才開始抬腳,對面又成了紅燈。又等。就這樣傻乎乎的等了幾個紅綠燈后,才發現我就是在這里等上一天,這條十多米寬的馬路也是過不去的了。
怕死的我只能闖紅燈了。這個地方的紅綠燈是一邊綠燈的時候,另一邊則紅燈,兩邊紅燈的時候,就是左轉彎綠燈。
我趁著這邊紅燈的時候,趕緊跑去路中間的白柵欄處,等另一邊紅燈了,再穿過去。至于人行道綠燈,就當它不存在。
這要是被稱我們為蝗蟲的人看到,估計又是好大一頂帽子扣著。我也很無奈啊,雖然人行道有綠燈,可我通不過。
昨天看到一個小視頻,說要禮讓行人,人行道上行人不過去,抱也要抱過去。要我說,壓根就不用這么麻煩,紅綠燈設置人性化一點,或者每個路口安個人工綠燈按鈕,想過去的時候按下按鈕就能讓綠燈亮起來。
別像這個路口,人行道綠燈完全就是個擺設。
一座城市要提升品質,你不能只要求公民素質要提高,交通規則要遵守,同樣也要想想制定的各類規則是不是真正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只有用好的規則來引導全體市民遵照執行,著力人文宣傳提高全民素質,才能真正得到優質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