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第五章“如何有效決策”,竟然整整啃了一個多月,我這效率也是低的沒誰了。但好在一邊慢慢啃,一邊消化了不少,復盤時也發現確實在不停的用《原則》的內容來指導自己的決策。
這段時間做了很多重要的決策。大多經過慎重的思考后去做的,相信以后后悔的概率也會小一點。
把自己這段時間的幾個重要的決策都解剖一遍,這樣你可以看到在什么場景,我用了什么原則,指導我做出怎樣的決策。
投資區塊鏈
雖然早早知道比特幣,那時比特幣才3000塊,蠢蠢欲動幾次想買,可是你知道認知深度不夠,行動真的是起不來的。然后竟然就一直拖延至去年11月份,拖到都沒法跟圈子里的朋友聊天了。于是買了一點點EOS,當然想賺錢,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想想近距離找找感覺。不買點幣,理性認知其再重要,行動上還是感覺跟你關系不大。因為人最深的動力,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比如貪婪,比如恐懼。
一直不進場的原因,其中一方面也是因為奉行“不懂不投”。后來對這四個字開始有些困惑,首先面對一個新興的事物和技術,懂的人有多少呢?另外懂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懂,然后才可以做決定呢?
帶著這個困惑讀《原則》,果然找到了答案。
要比較更多信息帶來的價值和不做決定造成的成本,然后決定優先順序。
看到這里想到一句話,在這個鋪天蓋地的區塊鏈浪潮中,最大的風險不是進去然后虧了,而是一直觀望卻什么都不做。我當然可以繼續搜集更多的信息,然后繼續等待,但是顯然在這個快速集聚大量資本、人才、機會的世界,相比多搜集一點信息的價值,遲遲不做決定的成本實在是高太多了。
學習區塊鏈開發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是決定問誰。
雖然很長時間沒有買任何幣,但是對于比特幣所依托的區塊鏈技術的好奇心還是在日益增加。
我開始并沒有任何技術基礎,自己找資料研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幣圈的大多數人說來說去也還是它的經濟價值,甚至投機價值,比如什么時候漲什么時候跌,什么幣一定會漲,什么幣一定會暴漲……但是錢集聚的地方騙子也尤其多,就算不是騙子,完全沒有技術背景,卻大談其價值,聽起來實在沒啥信服感。
光聽他們的,我甚至都不能判斷這些是真的有技術能實現或者有可能實現,還是妄想家們或者陰謀家們創造的一堆概念。事實也證明,很多ICO項目真的是在空中樓閣上炒概念騙錢。
但是問誰才能知道真相呢?我的答案是:能真正做區塊鏈開發的專家。
這同時又帶來了這三個問題:
1.完全不在技術圈,根本沒機會遇到這些人;
2.就算眼前就坐著個區塊鏈開發的大神,我能認出他嗎;
3.就算識別出眼前的這位就是個大神,他說的話我能聽的懂嗎?
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我能想到的都指向一個笨方法。就是自己去學習區塊鏈技術。而這之前沒有技術背景的我還需要先學會一門程序語言。
運氣也實在好,脫產學習了近半年的ruby后,剛好看到DACA協會舉辦的線下“區塊鏈開發公開課”的信息,我剛好達到要會一門程序語言的門檻,又剛好脫產有時間。
所以很快就決定報名,然后從深圳飛到北京進行了為期7周高難度高信息密度的學習。
聽完真正的區塊鏈專家系統的講解其開發原理,再配合代碼演示,又親眼看到也親手試驗一個類似比特幣的新幣一步步誕生的過程。然后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謠言,很多就不證自明了。
投身鏈圈
1.要綜合分析眼前的形勢;
2.要綜合分析變化中的形勢。
去北京學習前,完全沒有考慮過,要留在北京做區塊鏈方面的工作。一個也是因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找到相關工作的可能性實在小。另一個之前已經和rex商量好確定要在深圳定居了。
沒想到的是,北京區塊鏈行業機會真是多,我們還沒有去找工作,很多機會就找到我們了。然后也很明顯的感覺到,區塊鏈行業涇渭分明的分了兩個圈子——幣圈和鏈圈。幣圈擅長資本運作,鏈圈擅長技術開發。
想賺快錢去幣圈再合適不過了,想真的有所沉淀又不怕苦有耐心的待在鏈圈最合適。
要不要留在北京?是去幣圈還是鏈圈?
對于我來說,這個決定并不好做,誘惑、恐懼、現實不停地撕扯著我。
好在一直有《原則》一步步指導我綜合分析眼前以及變化中的形勢、自己的優劣勢,更重要的是反復問自己我內心真正的渴求是什么。最終我做出決定——留在北京且投身鏈圈。很開心這個決定還同時得到了伴侶和家人的支持。
小結
以上是我過去做的幾個決策,未來的路卻依然很長,而且充滿變數。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做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且這些決策的質量直接決定我們的生活質量。沒什么捷徑好走,正如Ray Dalio所說:
為了擁有最好的生活,你必須:
(1)知道最好的決策是什么;(2)有勇氣做出最好的決策。”
祝愿我們都能修煉出有效決策的智慧和勇氣,最終獲得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