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一次上錯了樓,這件事情引發了我對管窺心態的思考。
管窺心態,簡單來說就是缺乏全局觀,看待問題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局部。但是為什么只停留在表面或局部呢?我們通過上錯樓這件事情來分析一下。
我自從搬家之后有幾次都會上錯樓。
為什么上錯樓呢?因為進到小區之后,在我上錯的路和我家的樓下面,都有兩排黃色的垃圾桶,我習慣性的看到垃圾桶就會上樓,但其實已經走錯了。而左邊是黃色垃圾桶,右邊是一個變電箱的地方,那才是我要上的樓,但是我走錯不止一次了,每次為什么走錯了?
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著急上樓的時候走錯的,如果拿到很重的快遞,比如精力不足,想要趕快回家。就會專注于尋找那個垃圾桶,而不會再向右看一下那個變電箱,即使是這么簡單的因素,由于稀缺帶來的管窺心態居然會反復在生活中造成這樣的錯誤,雖然看上去沒什么,只是耽誤了兩三分鐘而已,但是背后反映的問題卻是值得思考的。
管窺心態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和發現的呢?
當我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或者由于底層生存問題得不到保障,或者僅僅是認為自己得不到保障時,就會陷入一種管窺心態,只專注于尋找那些讓我們安全的方向。發現入利中稀缺的狀態,其實就是把自己框住,又想求得尋外面更大的世界,這無異是一種妄想。
有兩個紀錄片可以給管窺心態一個鮮明的例證。
兩個都是富豪體驗生活的紀錄片,一個是富豪他身上有一定的金錢,并且有一輛皮卡車,他的目標是賺到100萬,開局雖然沒有那么順利,但他還是很快賺到了自己的一桶金,然后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商業思維持續的賺錢,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其實有的人失去親情,但是他的能力其實還在。
而另外一個紀錄片是讓富豪世界過上流浪漢的生活,每天為了吃喝發愁,他說他根本無暇思考再如何創業,生活被生存時間占據。
當人最底層的生存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這種短視的管窺心態。
而有些時候管窺心態并不一定是我們主動選擇的,要么是因為外界環境及現狀導致的,要么是因為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正處在這種心態當中。
或許我們現在很少面對飲吃喝發愁的情況,但是有時候原生家庭和個人經歷,會導致我們內心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嚴重的把失敗=死亡,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放大,這種心態無疑是可怕的。
這個時候無論方法上在思維上多么精進,但是這種心態會帶我們走入到死胡同,簡單說就是成功的方法大都相同,但是錯誤的方法千千萬萬。
如何解決呢?我覺得武志紅的新書可以給出一些答案,講的是人的痛苦,都是源自“自我”尚未形成。
還是教育心理學里面講的埃里克森的個人發展,有的人可能到了四五十歲都沒有完成最適合12歲發展的區中心化。
我們都希望能夠自我成長,但是成長到底是什么?
我們到底該成長什么?除了外在的一些技巧,內在的探索也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