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寫的是關于劉峰的,寫的簡簡單單。正是應了小剛導演這部電影的風格,一切都是淺嘗輒止。導致很多人在觀影后,很多人物都分不清楚。這確實是一種小失敗。
但我今天想說的,并非是對這部電影的點評。而是對于這個時空中的那幾個人,有些話想說。
何小萍,在書中的名字是何小曼。書中他的父親并非是在她當兵的這段時間去世的,而是在她6歲時給她偷了根油條后,自殺身亡。
其實我更喜歡小曼這個名字。雖然,小萍更接地氣。但是,小曼這個名字,更有戲劇感。“嫮目宜笑,娥眉曼之”,是形容清風襲來,淡香襲人的美女。但小曼不是。不過,她渴望。電影中,那個胸墊事件,并沒有說是誰的。但是小說中,確實是小曼的。
確切說,她不是希望自己擁有絕世的美貌和妖嬈的身姿。而是,得到別人的尊重,至少,關注。
偷軍裝事件中,林丁丁曾問她,為何不問她直接借。
其實,小曼是怕拒絕。
書中,小曼在父親去世后,母親改嫁。她成了家中多余的人。
電影中曾說,她和母親唯一一次一起睡,是她用裝病得來的。其實,書中還有一個毛衣事件。母親許諾過給小曼的毛衣,一直沒有兌現。后來,小曼偷了那件毛衣,把它染成黑色,穿在了身上。她知道,自己張口的事情,會被拒絕。可是,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
“當年小曼的母親二十八歲,弄堂里都說她看著也就二十二歲。在鄰居眼里,這對娘兒倆就是大小一對無殼蝸牛,爬進弄堂,爬進何廳長的屋里,在何廳長堅實的硬殼里寄生。
小曼的繼父以為自己征服了小曼母親,不費一槍一彈,征服在戰前就完成了。他從未意識到,小曼母親對于他的征服正是從他拿下她后開始的,從她低聲下氣進入那套大房子開始的。
母親的低聲下氣給女兒做了行為和姿態的楷模。母親都寄人籬下了,拖油瓶更要識相。
何家保姆是太行山老區的婦救會員,廳長的遠方侄女,一盤水餃端上桌,破了皮兒露了餡兒的餃子,必定堆放在小曼面前……”
安分守己、忍辱負重,是小曼從小就學到的。不能大張旗鼓的占有好東西,要偷偷的。沒有人在意她,除了在她偷吃東西的時候,或者拿她當笑柄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小曼,是真心的可憐。
但我從未認為,小曼的結局是可憐的。
過去的經歷以及她的出身,使得她在那個年代成為文工團的一副爛牌。
但至少在劉峰走前,作為一個舞臺備胎,她始終在努力著。
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何嘗不是在培養著千千萬萬的備胎。備胎當久了,自然就想和當初的那個夢想分手了。
可是,小曼熬到了那個機會。
電影說,劉峰走了,她對這里的一切感到失望。
無論何種原因,她離開了舞臺。后來又成為了英雄。
白菜凍久了,適應了這個冷冰冰的環境,突然熱了起來,就壞了。
書里,精神病時期的小曼見到劉峰,反復只有一句話,我只是個普通人……
電影里,劉峰握著她的手,轉頭流了淚。
我忘記了當時我抱著何種心情流淚
但這一幕的劉峰 真正的活了起來
書中,林丁丁這個所謂的女神,一生經歷了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
電影中,她發福的照片只是用來嘲笑。
說實話,我真心不喜歡林丁丁,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我也不想用太多的筆墨浪費在她的身上。
她打心眼里就瞧不上劉峰,因為他只是個木匠。
勤儉節約,心靈手巧,善良踏實,不是她的標準。
高干子弟,紙醉金迷或許才是她向往的歸宿。
一己之見而已。
電影中,唯一留存的小曼的舞蹈,很特殊。
那是她曾與劉峰合作的那一段
因為劉峰是小曼一生未改變的信仰
即使忘記了名字與模樣,仍然記得內心曾出現的光芒
如果這是幻,我寧愿沉淪其中;如果這是夢,我寧愿長睡不起;如果可以繼續,我想知道結局。
劉峰和小萍兩個人的結局,其實是被善待的。
人的幸福與否,并非由財產的富足決定,而是內心。
能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中,洗盡鉛華,初心依舊,才是最好的歸宿。
所以我的哭泣,不是因為善良的人不被善待。
而是曾經不被善待的人,卻能一直珍惜和保存著心中那份美好。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芳華中的人兒們,誰最幸福,嚴歌苓早已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