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黨”是個近幾年流行起來的詞,很形象地用來比喻那些總是買買買,買到停不下來的人們。
雙十一又到了,購物狂歡節的威力最近開始顯現,拿著手機,盯著電腦屏幕比價,摟著購物車,坐等午夜十二點一到就下單,這其中,有你嗎?
有人說這叫欲望膨脹,但其實,在心理學看來,瘋狂購物的行為背后,有著很多的心理學投射。
最近特意找出青音的舊文《親,雙十一是商家的不是你的》和之前的視頻《當你買東西的時候,你買到的是什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瘋狂購物的誘因,很有道理,分享給大家。
衣服和我們的情緒,自我認知,與他人的關系,以及欲望,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穿衣戴帽透露出我們的心靈地圖。永遠少件衣服可不只是因為不會買不會穿,永遠在嘗試,永遠找不到自己的風格,這也讓人在“剁手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從小就缺少關于美的教育,美商的缺失也會導致自信的缺失。過分重視著裝常常是為了鞏固脆弱的自信。
青音分析,人在以下階段比較容易瘋狂購物,你聽聽看,是否適用于你:
首先,自己狠狠地忙過一陣子之后,比較愛購物。大約是在心理上覺得工作那么辛苦,虧待了自己,所以購物就成了一種排解積蓄的壓力的有效手段。看著銀行卡喜刷刷,心里有一種“你看,我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的滿足;其次,自己這段時間缺少愉悅感的時候,比較愛購物,看、逛、比較、試穿、買單,這些行為本身會讓腎上腺素升得很快,人處在一種對外界無知無覺的激情狀態里。
女人們常說,最開心的時刻不是穿上了這件新衣服,而是把新衣服買了之后走在回家路上的那段時間;再有就是當自己對周遭事物和未來即將發生的變化充滿惶恐和焦慮的時候,比較愛購物,總覺得未來那么多的不確定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至少眼下,這些物質我是可以控制和擁有的。
所以,我們購物時,“購”的并不是物,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獲得。這些獲得是——滿足感、充實感、愉悅感和安全感。那么,當你發現自己已然成為一個剁手黨的時候,你可以從以上幾個部分來關照一下自己的內心,而當你努力在生活中營造和發掘出除了購物之外也能獲得的滿足、充實、愉悅和安全的時候,你也就不會那么地迷戀購物了。因此我也需要自我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太忙于工作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不會為了購物狂歡!
曾經有無數的文章把購物狂的心理成因解釋為——為了快活,我想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僅僅是為了快活就會如此“失心瘋”嗎?應該…還有…別的…吧。
每當我打開快爆炸的衣柜,總有一些在打折時瘋狂買進卻一次沒穿過的東東跳出來礙我的眼,提醒我沖動購物的時候是有多么的失去理智喪心病狂——不過,我買它們的時候,我當時真的很快活;
每當我換季,把衣柜里不穿的衣服刨出來,再把要穿的衣服塞進去,看著滿坑滿谷的衣服,對自己大喊一聲“剁手!”似乎都太便宜自己了,“去跳樓吧”也不足以掩飾內心的懊惱不迭,衣服衣服到處是衣服!!我怎么這么能敗家呢?!——不過,我買它們的時候,我當時真的很快活;
每當想要健身,我最開始籌劃的不是做什么運動去哪兒做運動,而是…問題來了——我健身時候要穿什么?于是買完上衣買褲子,買完褲子再配雙鞋,然后…然后是不是再來個棒球帽更帶勁呢?那么,那么包包到底要怎么配才有整體效果?于是為健身裝備忙叨了好幾天,可是健身這事兒卻遲遲沒有開始——不過,我買它們的時候,我當時真的很快活…
那么買啊買啊,我們買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買的是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生活”和“更讓自己滿意的自己”。我們常常會把別人跟她的外部裝備聯系在一起,他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拎什么包,直接反應了他的收入和品位,那么好,我們當然也會這樣看待我們自己,于是,我們要通過“物質的更新換代”讓自己不停的升級!這還不單是外表的需要,更多的是內心的需要——我值得擁有更好,更多!
其次,我們要通過購買這種物物交換的行為讓自己充滿對生活“一切盡在掌握”的成就感,“買得起”意味著“hold得住”,意味著你對你的生活有更多的主動權。你能決定要它還是不要它,你可以對這件商品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你想怎么打量就怎么打量,你付錢它才值錢,你沒付款它對你就毫無意義,它的價值是你給的——這對人可沒那么好使,可是對物質,你能享受做主人的殺伐決斷的快感,這感覺真的不錯!
不過,慢著,一個心理學的吊詭定律是——少,比多,更多!
朋友生日,你送去一個禮物一定比你捧了花花綠綠一大包更讓他印象深刻,而物質對于你自己,也是一樣。越多物質,越多煩惱;膨脹了,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斷舍離,都有能力過回極簡生活,是我們自己不愿意,我們總以為物質就是“自我的延伸”,那滿身的logo代表的就是一個有“范兒的我”,褪去那些叮叮當當的名牌,我還有“靈魂的氣場”嗎?而那個“靈魂的強大氣場”,其實才是一個成熟又成功的人更加值得擁有的!
“金錢是通往幸福的橋梁,但我們并不住在橋上。”——《金錢哲學》里的這句話會不會讓雙十一瘋狂購物的我們稍微清醒一些?這一天是商家的,不是我們的…低頭看看“購物車”里那些有的沒的,如果能,點一下“刪除”,聽聽心里輕松又清脆的掌聲吧!
分享一個“狄德羅效應”——
“丹尼斯·狄德羅是一位藝術評論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原本,在他的小公寓里,狄德羅穿著他那破舊的睡袍,直到一天他的朋友送了他一件漂亮的深紅色睡袍。狄德羅很喜歡它,但發現新睡袍和他廉價的舊家具格格不入。于是,他把草椅換成了皮椅,又換掉了書桌和墻上的貼圖。之后,又開始換掉他的日常服——結果,狄德羅負債累累而郁郁寡歡,只好打工來繼續供養他漂亮的房子。他原本是物質的主人,后來卻變成了一件睡袍的奴隸”
還有這樣的段子——
男女主人買了帶花園的大房子,裝修精致,布置舒適,然后每天起早貪黑辛苦的去外面打拼去賺錢供這個房子和打掃房子的保姆。那么保姆呢?每天打掃完衛生后澆澆花園、泡泡茶、抱著小狗狗、倚在窗邊看看落日,享受著這個舒適精致的大花園大房子…一天又一天。房子的主人成了房子的奴隸,而真正享受的人卻不是擁有它的人,這是不是很諷刺?
買東西沒什么錯,但是要量力而為,希望大家除了買東西,也能買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