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大學變得有多普遍,大學生變得多么普通,每年仍熱有難以計數的高三學子為了能進入心中向往的象牙塔而拼搏。三更起五更眠,不少人都曾戲言,這一輩子所有的努力都在高三用完了。
有些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有些人卻只能懷著失落去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卻不愿意讓朋友甚至于親人了解自己的失落。懷著這樣的奇妙心態,我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大學就在本市,甚至比高中離家還要近。在這里,顛覆了過去18年里我所見到的生活。
大一一年,成績平平,沒有獎學金,也沒有慘兮兮的掛科,進了學生會,卻沒有選擇留任,交了朋友,可惜再難覓當初的好閨蜜。
同寢有一個來自湖北的妹子,一個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衡水中學的地方。她也確實不負學霸之名,不管我何時在寢室看到她,永遠在學習。沒有社團沒有學生會,苦行僧般的學習勁頭讓我不禁懷疑我高三所謂的頭懸梁錐刺股的好好學習不過是個糊弄自己的笑話。本以為是智商有不同,期中考的成績卻給了我狠狠的一記耳光。除了英語,每門成績都亮眼到可怕。
漸漸熟悉一點才知道,原來教育差異不單單是我等二三線城市的學生和北京考生,還有城市與農村的差異。不單是教室里的多媒體和空調,校園里的假山亭臺,更多的,是老師。我坐在冬暖夏涼的教室里,用著最新的教輔資料,老師不是畢業于名校就是有多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這樣一批優秀的老師,每天做的是研究高考的新動態,關心著學生的心理狀態。我們去各種培訓機構,每天心無旁騖,專心學習。
而她,要做家務,縣城里的老師甚至不會說標準的普通話,父母覺得女孩子不用讀書,可以早點出去打工掙錢。暑假補課時教室里只有嘎吱嘎吱響的風扇。不同的家庭劃出了隱形的線,享受不同的資源。這樣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沒有公平可言。
這差距,不單單體現在高考。家庭的差距,也就帶來了眼界的差距,平臺的差距。
因為背后有著愛自己的父母撐腰,所以輸得起,所以敢嘗試。每個人的氣質背后,都有著家庭的痕跡。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可我們的現在,卻可以決定將來孩子的家庭。前路風雨兼程,荊棘遍地,當我們走過這艱辛的路,猛然回首,才發現滿樹花開是人間。
但愿在那個可以期待的將來,家庭,不再決定一個人哪怕是最初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