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荊浩簡介
荊浩(約850),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山西沁水(一說河南濟源)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故里位于今縣城東北十五里的谷堆頭村,現存荊浩墓遺址。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荊浩曾為唐末小官。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后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制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于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后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
二、荊浩-隱居河南林縣洪谷山
荊浩在五代后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了“隱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谷子。洪谷位于開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于縣西綿亙一百八十里,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卻有較多聯系,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于荊浩,寄詩以達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于懸崖上的雙松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云煙,遠處則群峰起伏。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并寫了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后的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家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系。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保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了。
三、荊浩-藝術特色
“有筆有墨,水暈墨章”
歷代畫史畫論著作都愛引用荊浩這幾句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他本人在《筆法記》中說:“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這兩段話確實概括了荊浩藝術的一大特色。有關荊浩用筆的特點,有的說他“皴用小斧劈,樹石勾勒,筆如篆籀”(李佐賢語);有的說他“將右丞(王維)之芝麻皴少為伸張,改為小披麻”(布顏圖語);還有的說“其山與樹皆以禿筆細寫,形如古篆隸,蒼古之甚”(孫承澤語)。這些說法表明荊浩在用筆方面融入了篆隸書法的骨力,在皴法上還處于探索之中,面貌不一。宋代周密的《云煙過眼錄》記述他見到荊浩漁樂圖兩幅,上有題書《漁父辭》數首,類似唐代柳公權的書風。前人的記載值得參考。
荊浩把在現實中觀察到的不同部位、形貌的山巒水流,分別定名為:峰、頂、巒、嶺、岫、崖、巖、谷、峪、溪、澗等,并指出從總體上把握自然山水的規律:“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正是在從上下、遠近、虛實、賓主以及各種物象的全方位審視中,形成了“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整體觀念,在創作中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浩大。收藏過荊浩作品的宋人米芾,把荊畫特點歸納為“善為云中山頂,四面峻厚”;又說“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由此可以想見氣韻雄壯的格局。清人顧復在《平生壯觀》中記述荊作云壑圖“峰嵐重復,勢若破碎,而一山渾成,無斷絕之形”。這里說的是善于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細部刻畫的真實具體,并未影響渾然一體的山勢。他還指出荊浩所作多為“尋丈之筆”,以致“后之大圖不能出范圍焉”。但是荊浩也能作小幅,如冊頁云生列岫圖就被評為“咫尺而得千頃之勢,水墨濃淡生秀絕倫”。
荊浩歷代著錄中有《秋山樓觀圖》、《秋山瑞靄圖》、《秋景漁父圖》、《秋山蕭寺圖》、《楚山秋晚圖》等。
四、荊浩-藝術成就
荊浩的山水畫已是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于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并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后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云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于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五、荊浩-主要作品
《山陰宴蘭亭圖》、《楚襄王遇神女圖》、《觀自在菩薩》、《鐘離訪道圖》、《夏山圖》、《蜀山圖》、《山水圖》、《瀑布圖》、《秋山樓觀圖》、《江山瑞靄圖》、《秋景漁父圖》、《白蘋洲五亭圖》、《江村早行圖》、《江村憶故圖》、《漁樂圖》、《秋山圖》、《山莊圖》、《峻峰圖》、《秋山蕭寺圖》、《峭壁飛泉圖》、《云壑圖》、《疏林蕭寺圖》、《云生列岫圖》、《溪山風雨圖》、《楚山秋晚圖》、《仙山圖》、《長江萬里圖》、《廬山圖》、《匡廬圖》等。
作品欣賞:
五代后梁 荊浩 匡廬圖
五代后梁 荊浩 匡廬圖
“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傳說殷周時期匡裕結廬隱居于此。定王征召不應,王派使者訪之,僅存一空廬。廬山位于江西,屬南方山水,而荊浩主要表現北方山水,作此“匡廬圖”是否別有含義呢?
本幅畫與范寬《溪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采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一世紀。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彷佛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一類山巖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棲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巖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密切相關。
山水訣
雪景山水圖
《雪景山水圖》五代 荊浩 絹本設色 縱138.3厘米 橫75.5厘米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此圖以立幅構圖,畫重重山巒,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山形屈曲,設色濃重。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整幅畫面以墨取韻,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
荊浩(傳) 山水 中堂
荊浩 溪山行旅圖軸 弗利爾美術館,偽 清人畫
荊浩 西山歸棹圖軸 弗利爾美術館,偽,清人畫
荊浩 松壑會琴圖軸 弗利爾美術館,偽,明人畫
荊浩 梁豀春藹 立軸
款識:梁豀春藹。山色無定姿,如煙復如黛。中有素心人,鳴琴應天籟。洪谷子荊浩作,時年七十有四。
後梁·荊浩(款)《山水神品》趙雍跋
後梁·荊浩(款)《山水神品》趙雍跋 局部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致力于為您呈現精美畫卷。
歡迎收藏轉發,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留言。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