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頭說的各種現象,印證了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觀點。那么,我們怎么才能認知本質,提煉戰略,抓取戰略轉型的時間點呢?
老子提示:“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什么意思呢?事物雖然紛紜繁雜,但它們都可以歸結于它們的根本。歸結根本的途徑就是把紛繁的表象除去,提取特定時間段的靜態的斷片,這叫做恢復到“本來狀態”。恢復“本來”,才能找到規律、法則所在,掌握了法則、規律,則世事洞明。如果不能掌握規律就忍不住大展拳腳,很有可能一敗涂地,而按照規律行事,就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可以歸結于正面因素與負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謂的法則、規律,就是揭示正面因素與負面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導致什么樣的效果。歸根、復命、知常,就是認識法則規律的三個階段。
當前不少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歸結于經濟大環境是個很省心的結論,但是逆勢成長的企業其實也不少,這就說明,經濟大環境出狀況不等于全局崩壞毫無商機,也不是影響企業經營的唯一因素。真正的問題,還是企業的戰略偏差,或者說是企業對市場變化的認知滯后。所謂的認知滯后,是指企業忽視了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況的變化,單純以過往取得成功的某些經驗做法為依據,來設計企業當下的經營戰略、策略。也就是說,在“歸根”這個階段,就出了岔子。
在市場環境迅速變化的今天,對市場態勢的認識和判斷致關重要,市場在持續變化,客群細分、成本變動、競爭加劇、消費者的認知與行為習慣也在變化。這就如同二戰時的法國,對于軍事技術和學術的演進太不敏感,抱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經驗墨守成規,結果被組織體系煥然一新的德軍揍了個屁滾尿流,國破家亡。企業也是如此,過去十幾年,供給側實際上做的是填補消費需求缺口,因此規模導向的增長方式成為第一選擇,不求強先求大。在特定歷史階段,這樣的粗放增長顯然是具有歷史合理性的。問題是,這樣的粗放式增長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性矛盾,甚至是死結,那就是粗放發展的規模越大,精致化經營的能力越弱,創新發展的驅動力越弱,科學決策科學發展的行為習慣越弱,邊際效應的調控能力越弱。總得說,就是轉身所需克服的慣性作用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
再說“復命”。如果說歸根是一種剖析能力,那么復命,就是在剖析基礎上的總結能力。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定位。前一段時間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戰略思維、定位思維已經過時,理由是世界變化快,企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順應變化,吃到一口算一口。這種邏輯說白了就是搭順風車,可是當風口停下來、順風車不往前走了,企業怎么辦?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去打破僵局。
商業層面的定位理論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艾·里斯與杰克·特勞特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定位是你對未來的潛在顧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產品定位在你未來潛在顧客的心中”。可見,所謂市場定位聚焦于營銷層面。而我們所說的定位,屬于戰略定位的概念,它要回答四個問題:企業從事什么業務;企業如何創造價值;企業的競爭對手是誰;哪些客戶對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哪些是必須要放棄的。企業戰略定位的核心理念是遵循差異化。差異化的戰略定位,不但決定著能否使你的產品和服務同競爭者的區別開來,而且決定著企業如何進入市場、占據市場。著名的戰略學專家邁克爾·波特指出,差異化戰略是競爭制勝的法寶,企業定位要遵循三大指導思想:成本領先、差異化、專注化。差異化就是如何能夠做到與眾不同,并且以這種方式提供獨特的價值。
問題在于,二三十年前提出的商業理論,如今的很多中國企業卻依然是毫無概念。對于企業來說,研討戰略、確定定位,顯然是企業領導人當仁不讓的職責所在。而當下不少企業的領導人,并不習慣做一個制定戰略并引領團隊實施戰略的領袖,更喜歡做一個事必躬親、拍腦袋決策的突擊隊長。如果說只是一個工作室或初創微型企業,那也罷了,游擊隊的最大目標就是生存下去。如果作為一個正規企業,仍然保持這種殺上去干一票的狀態,只能是兩個后果,一個是老板為戰術管理的瑣事纏身,沒工夫思考方向性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部門建制形同虛設,企業骨干成長空間被壓縮,最終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企業常態運作或許還湊合,但是當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之時,企業的反應必然滯后,應對思路難以清晰,即使下定決心轉型,由于企業架構高度依賴領導人個人發揮,也難以形成應對危機或轉型的動員能力。
因此,企業領導人首先要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其次要對企業管理的深層次問題加以梳理優化,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戰略形成與推進的能力,最后才能具備剖析總結的“復命”能力。
那么最后一個階段,就是“知常”。知常,就是商業法則的提煉總結,商業規律的認知實踐。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法則和規律,商業法則,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的人總結提煉了太多的條目內容,這方面已經是不可勝數。老子關心的,則是掌握運用法則、規律的方法論,“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義。沒身不殆。”保持游刃有余、包容萬物的狀態,才能得到團隊的擁戴,得到團隊的擁戴才能統攝全局,統攝全局才能掌握天道運行的規律,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這也就呼應了之前我們所說的部分,企業領導人要擺脫日常庶務,放手用人,給予團隊成長的空間。這樣,自己才能站上一個更高的高度,一方面是令人高山仰止,另一方面是自己高瞻遠矚,如此才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看透棋局,從而進退自如,焉能不勝。
(待續)
sXu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