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霖山
—1—
散文詩《善與惡》收錄在《紀伯倫散文詩全集》。
原文不長,讀來卻感觸頗深。
作者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和魯迅、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2—
當你們力求奉獻自己時,你們是善的。
但當你們力求為自己謀利時,你們也不是惡的。
因為當你們力求為己獲益時,你們不過是緊緊附著土地盡情吸她乳汁的根而已。
顯然,果實不會對根說:“跟我學,成熟而豐滿,總是奉獻自己的豐裕。”
因為對果實而言,給予是一種必需,正如接受對于根是一種必需。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使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允許和包容別人與自己不同。
當你們闊步而堅定地向目標前進時,你們是善的。
但當你們蹣跚而行時,你們也不是惡的。
因為蹣跚而行的人并沒有倒退。
不過強壯敏捷的人們,你們不要在殘疾者面前跛行,以為那是善行。
你們的善展示于各個方面,在你們不善時,你們也不是惡的,你們只是閑散或怠情罷了。
遺憾的是,奔鹿無法教會烏龜敏捷。
能力強的人、幸運的人跟與之相反的人,各有各的生命的節奏和生存的法則,要以善的心態、肯定的態度接受周圍的不同,并學會和平共處。
你們的善寓于你們對自己的“大我”的渴求中;你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渴求。
但你們中有些人的渴望,是咆哮著奔向大海的激流,載著山巒的秘密和森林的歌曲。
而在其他人那里,這渴望是一道平緩的溪水,在抵達海岸前,就已在蜿蜒或回轉中松懈下來。
但渴望豐裕的人不要對清心寡欲的人說:“你們何以如此遲緩而躊躇呢?”
因為真正的善者不會問赤身裸體的人:“你的衣服呢?”也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你的房屋怎樣了?”
善良的人對弱者要有同理心,要幫助他們,承認追求夢想的路上每個人的狀態和境遇是不一樣的,要給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尊嚴。
—3—
善與惡,如果有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愿意做善人,沒有一個人甘當惡人。
可是,這個世界上為什么還會有惡人?
正如紀伯倫所說:“因為惡不就是被自己的饑渴所折磨的善么?
的確,當善餓了,它甚至會到黑暗的洞穴中尋找食物;當它渴了,它甚至會從死水中取飲。”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產生惡意,并不是因為對方做錯了什么,只是因為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或者跟自己希望的樣子不同,自己認為的善過度饑渴了,就變成惡。
但是每一個惡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十惡不赦的惡棍面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孩子時,內心也會充滿善良的愿望和愛的溫情。
每一個善良的人也會有沉睡的惡的念頭,當他受到誘惑和冒犯時,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時,那個連自己都不曾意識到的惡的念頭會像潮水一樣彌漫在失去理智的心。
如果聰明和笨拙是天生的,那么善和惡更多是選擇。
我們要冷靜和理性地對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選擇正義的一方,其實并不容易,但我們依然要忠于和堅守內心的善。
做一個溫潤如玉的人,對家人朋友真誠和溫柔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更加富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