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
1
前不久,爆出這么則新聞,26歲的女作家林奕含自殺身亡,一代佳人,才貌雙全,卻在最美的年華,香消玉損,確實讓人嘆息。
與此同時,自殺前八天的專訪視頻,也曝光了出來。在視頻中,她這樣說道:
“我在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我會有一點看不起自己。在書寫的時候我很確定,不要說這個世界,臺灣這樣的事件仍然會繼續發生,現在此刻,它也在繼續發生。所以我寫的時候會有一點恨自己,有一種屈辱感。”
專訪中提到的小說,其實是林奕含在2月份出版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在這本打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作品里,作者描寫了少女房思琪被補習班名師李國華誘奸、性虐待,并最終發瘋的故事。
其實如你所料,所謂的改編自“真人真事”,就是她自己的不幸遭遇。
當林奕含還在念中學時,正處在13歲的花樣年華,卻被補習老師誘奸,隨后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16歲就開始接受精神醫生治療,一直到現在,都未能痊愈。
在寫完小說的那一刻,她可能覺得,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對這個世界的所有依戀,也徹底地失去了。
然而,既然悲劇已經發生,而且發生了十幾年,我們為何就不能饒過自己?
表面上看,導致林奕含自殺的原因,是因為一場十惡不赦的誘奸,可背后的真正原因呢?
2
美國有一個作家,名叫諾爾,也是一個大美女,年輕的時候,也曾遭遇過恐怖的性侵。
后來,她跟我做起了同行,也走上了寫作之路,其用心創作的小說《最幸運的女孩》,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市場的巨大反響,暢銷全美。
跟林奕含一樣的是,她曾在采訪時聲稱,小說改編自真人真事。但不同的是,諾爾要更加勇敢,直接就坦言道,書中的主角就是以她為原型。
在書里,念中學的女主不幸遭到輪奸,雖說畢業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也遇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她卻選擇在結婚前夕,重新檢視自己"完美人生"的謊言,并試圖找尋自由的心路歷程。
而作者自己,原本是一名活潑可愛、美麗大方,而且熱愛跳舞的青春美少女,可謂是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俏班花,可遭到性侵后,就變得封閉,恐懼,以致無法跟人接觸。
而最讓她難過的是,當班上的同學知道這事后,不但沒給她安慰,反而嘲笑她,“我被當成了罪人,好像我罪有應得。"
然而,即便如此,她還是堅強地實現了自我蝶變,勇敢地走了出來,并以文字為武器,完成了人生的自我救贖。
為何同樣是年輕時遭受性侵,后來也同樣選擇了寫作,而且還同樣是個大美人,可最后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
3
其實在去年,林奕含在結婚期間,便露出了輕生的苗頭。在本該甜蜜而幸福的訂婚儀式上,作為才女的她,卻這樣致辭道:對生命已經失去了熱情。
對此,我不知道有哪個男人聽到這樣的話,還愿意把婚結下去——反正我是肯定不愿意的。
而且在結婚不久,她便與丈夫分居了。兩人分居的原因,在她看來,是覺得自己不配做妻子。
由此可見,在她的心里,一定有個心結,并且心結之大,已經嚴重影響到夫妻生活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已經無法給她救贖了,而且最重要的,她自己也不愿意被救贖,正如電影《何以笙簫默》的其中一句臺詞:
“我一直很清醒,清醒地看著自己的沉淪。”
記得,在電影《《不能說的夏天》里,23歲的白白(郭采潔飾),帶著美好的音樂夢想,不顧母親阻擾,只身一人,遠赴音樂學院深造,結果在學校里,遇到了帥氣而頗有才氣的熟男李教授(戴立忍飾)。
后者利用職務之便和個人魅力,將白白誘惑進了一段難以啟齒的師生戀中。
看完這部電影,最讓我覺得震撼的,其實并不是這位教授的獸性(你非要說我是站在男人的立場也行),而是白白在這段感情中表現出來的復雜情愫——她近乎絕望地愛上了誘奸自己的人,也正如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女主一樣。
其實,這何嘗不是林奕含的內心映射?
恰恰是這一點,跟上文所提到的作家諾爾有著本質的區別,后者在被性侵后,內心是充滿傷痛和怨恨的。這種情緒雖然痛苦,但還是相對純粹,因此也更好去化解。
林奕含在采訪中的話,也恰好印證了上面的觀點:
“這是一個愛的故事。這不是一本憤怒的書,也不是一本控訴的書。”
正是這樣一份帶有屈辱和矛盾的愛,復雜到自己都分不清的情愫,把白白逼向了自殺,把房思琪逼到了發瘋,也同樣把林奕含逼上了絕路。
4
小時候,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特別是在感情方面——不管是第一次跟姑娘拉手,還是第一次的法式香吻,抑或是第一次的魚水之歡......都幾乎是帶有儀式感地去體驗。
記得高中時,曾經有一個女孩,跟我一度是很好的朋友,可直到畢業我才發現,原來她一直很喜歡我。
畢業晚會的那晚,她跟我表白了,我給他擁抱了,她說想給我一個告別的吻,但我卻死活不愿吻她,因為我覺得,如果吻了她,我的吻就不那么完美了——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假正經。
作為一個大男人,尚且如此讓人無語,試想一個有著完美主義情結的女神,又會怎么樣呢?
毫無疑問,林奕含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她有著這樣的資本:長得漂亮,學業也好,2009年她是臺南女中唯一學測滿級分的學生,被媒體封為“最漂亮的滿級分寶貝”,而且還是天之嬌女,父親是著名的“臺南怪醫”。
所以可以預料,從小的經歷和接受的教育,讓她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并有著近乎潔癖的完美主義。這樣的心態,用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完美的巨嬰。
所謂的巨嬰心理,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努力做到完美,要么選擇毀滅。所以,她的人生,更像是一份答卷——不管是一場跟愛情無關的婚姻,還是選擇在小說完成后的自殺,都是一種完美的做法,讓自己的人生“圓滿”。
當然,也讓她的爸媽覺得“圓滿”。
記得,林奕含在接受采訪時,還這樣說過:“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
但我想,真正摧毀她一生的,或許不是這個悲傷的故事,而是她那充滿著撕裂感的愛情,還有她的父母,以及在她父母教育下那個過于追求完美的自己——這才是我們的教育,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